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1)作业

古代汉语(1)作业

一、名词解释1、许慎: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

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2、六书:是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学说,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理论臻于成熟。

东汉许慎继承发展了前代六书理论,自著作《说文解字》将六书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全书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一卷,正文收9353字,重文收1163字。

4、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5、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6、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7、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8、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9、因形示义:汉字具有表意性,字形与意义有这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义寓形中,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

10、随体诘诎:许慎用以表达对象形字的解释。

即字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

诘诎:屈曲,曲折。

11、独体:指事字一种,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而表示抽象概念。

12、合体:指事字一种,以象形字为基础,于其上附加指示符号。

13、变体:指事字一种,是用改造某字的方向来表现词义的。

14、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转注字的形体范围而称为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不能转变其形体范围,只是用字法,故称“四体二用”二、简答1、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时记录传递汉语的社会性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表达汉语词义的。

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3、象形造字法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六书中所处的地位怎样?象形造字法主要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

以生动的图像表达词义。

在六书中,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构形的基础。

4、指事造字法与象形法相比较有什么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法。

5、说明异体字与古今自得主要区别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古今字只是把所兼的某个意义交给了今字,今字意义与古字意义不完全相符。

6、什么是六书假借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

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

7、什么是用字假借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

8、假借与通假有什么区别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不同:①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六书假借是为了全面记录汉语,对没有造字的词借用音同字来书写,是“本无其字”。

②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很快恢复使用本字;六书假借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所谓“久假不归”。

9、秦汉时期用字通假现象为什么较为普遍?因为那个时期,字词关系尚不稳定。

魏晋以后,逐步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用字通假现象日益减少。

10、汉字通假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一是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二是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字并说明意义1、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责,今作债,债务。

2、从台上弹起,而观其辟丸也。

辟,今作避,躲避。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今作影,像影子。

4、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益,今作溢,溢出。

5、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亡,今作忘,忘记。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内,今作纳,接纳。

7、初,宣子田于首山。

田,今作畋,耕种。

8、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

共,今作供,上供。

9、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今作现,出现。

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坐,今作座,座位。

1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今作悌,敬爱兄长。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奉,今作捧,捧起。

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奉,今作俸,俸禄。

14、吴起取齐女为妻。

取,今作娶,迎娶。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今作授,传授。

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今作彩,彩色。

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今作彩,彩饰。

18、失其所与,不知。

知,今作智,智慧。

19、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今作舍,放置。

20一胫之大几如要。

要,今作腰,腰部。

21其剑自舟中队于水,遽契其舟。

队,今作坠,坠入。

2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今作暮,迟暮。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说明意义。

1、邹忌脩八尺有余。

邹通修,修长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违背。

3、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抗拒。

4、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错通措,废弃。

5、我之怀亦,自诒伊嘁。

诒同贻,给。

6、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辨通变,变化。

7、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已。

燕通宴,宴会8、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惠,智慧。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壶通瓠,瓠瓜。

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臧通藏,收藏。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

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

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作业2一、填空题1、古今义异词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二是(词义范围)的差异;三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观察,新义与原义比较,在词义的(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

主要表现在:(或是有所扩大),(或是有所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成新义)。

3、古今词义的差异,还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褒贬的差异);二是(词义轻重的差异)。

4、古今义里的“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

所谓古义,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凡是没有(流传到现代的意义)都是古义。

所谓今义,是指(现代义),但许多今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历史上便产生了。

因为词义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6、掌握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条例清晰),(脉络分明)。

7、推断词的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二是(多义归纳法)。

前者必须有(文献)的参证,后者运用(词义演变规律)。

二、说明下列句中词的古义和今义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古义,倒下去,今义,死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兵,古义是兵器,今义为士兵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土丘,今义,墓5、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古义夸耀,今义讨伐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征,出征,与今义同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共,古义供,今义,共同8、师进,次于召陵。

次,古义帐篷,这里引申为军队暂时驻扎义,今义,1、量词,表次数,2、形容词,表次一等。

9、不介马而驰之。

驰,驱马奔驰今义,奔驰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病,伤势严重,今义,疾病1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今义是危险。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再,第二次,今义,再次13、厉王虐,国人谤之。

谤,背后的批评议论,并不含贬义,今义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是个贬义词1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亲戚,古义: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15、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

16、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古义:吝惜,今义:喜欢。

1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怨,仇恨,今义,怨恨18、太后之色少解。

色,古义神色,今义颜色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用,今义虚假20、穆公访诸蹇叔。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今义为探访,访问三、选择正确答案。

1、(C)2、(C)3、(B)4、(B)5、(A)6、(A)7、(A)8、(B)9、(C)10、(B)11、(C)12、(C)13、(C)14、(C)15、(B)16、(C)17、(B)18、(A)19、(A)20、(C)21、(C)22、(A)23、(A)24、(B)25、(C)26、(B)四、分析下列字在句中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戒1、引申为引以为戒2、本义,戒备、警惕3、引申为节制莫1、暮,假借2、暮,假借3、本义,相当于“不”贱1、低贱,引申义2、价格低,本义3、引申为动词,轻贱(之)责1、音zhài,本义:债款,债务2、本义,债务3、责备,引申义发1、散发,引申义2、本义,放箭3、引申义,捎带脩1、假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