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解释下列名词:(10分,每个2分)1、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为原始文字,它是文字画经过长期发展而来,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质的飞跃。
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的联系,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籀文: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叫籀文,即大篆字体。
也叫史籀大篆。
3、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及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子体系。
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所以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
4、钟鼎文:古代称铜为金,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为钟鼎文。
5、隶定: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
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为“隶定”。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判定汉字所属类型?①文字所属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判定他所属的类型。
②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
所以汉字从其所属类型看,是意音文字。
表音字符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为表意文字。
2、为什么教材也认为“汉字也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这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什么不同?①因为从汉字字符的性质看,主要是表意字符和表音字符,某些记号字本来也是从表意字和表音字变化来的。
所以汉字从其所属类型看,是意音文字。
表音字符大多含有意义,因此,汉字也可以径称为表意文字。
②这种提法和西洋学者所说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
西洋人认为的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
但我们认为表意、表音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语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理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八体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①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②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
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4、汉字字体演变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
特点是: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小篆形体正齐。
②从小篆变为隶书,这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特点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半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这一阶段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形成。
③从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不再有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一般以顿笔收笔。
5、隶书是怎么产生的?隶书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的意义是什么?①隶书是在战国末期产生的,它是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的。
秦地处宗周故地,文字较保守,但到战国后期,文字应用越来越多,而隶书笔势圆转,费力费时,人们书写时,为求快,多有草率急就之处,久而久之,形成所谓草篆。
其实,其中所孕育的新字体就是隶书。
它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隶书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使广大民众应时代需要共同创造的,并不是某个人独自创造的;是民众创造后被官府采用,而不是官府制成施之于民众。
②意义:篆体演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隶变的结果是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
6、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三种情况是什么?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
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为甲词另造字。
如,“我”、“而”。
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
如,“辟”、“戚”。
表示乙词意义的词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如,“孰”、“莫”、“然”等。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假借字并说明是属于那种情况的假借?1、说(悦)属于由本字的假借2、耳属于无本字的假借3、之属于无本字的假借4、辟(劈)属于无本字的假借5、辟(僻)属于无本字的假借6、戚属于无本字的假借7、止(只)属于无本字的假借8、剥属于有本字的假借9、蚤(早)属于有本字的假借10、厌属于有本字的假借何属于无本字的假借五、写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本义,如果属于分别字,则说明属于那种情况的分别字。
1、栗:本以为树名。
后来加形旁,为其假借义造新字“慄”。
2、鲜:本义为一种鱼。
借为“少”义,后为假借义造分别字“赻”。
3、采:本义为采摘。
假借为色彩,后加形旁为本字造新字“採”;又为假借义造新字“彩”。
4、竟:本义为乐曲终了。
引申为“国界终了”,即边境。
后加形旁为引申义造分别字“境”。
5、解:本义为分割动物的肢体。
引申为“松懈”。
后加形旁为引申义造分别字“懈”。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0分,每题2分)1、《中华大字典》给“奋”列出的一项意义:“振也,振去尘也。
”其中“振去尘”不能看作一个义位。
因为归纳义位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将语言义和言语义区别开来。
即按语言义来归纳义位。
而“振去尘”是个言语义——振去什么,是很具体的言语义。
2、“臭”可以指香气,也可以指臭气,但不能因此而归纳为两个义位。
因为我们把词的每个意义称作义位,气味分为香、臭等不同气味,这是事物本身的区分(这种区分有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显示出来),而不是意义的区分,不能因此就分为两个或几个义位。
二、将下面两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的很多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后成了双音词,举例说明:(20分,每题10分)1、张仪是魏国人的后代,将去秦国游说,路过东周。
门客中有人对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一个人才,他将要去秦国游说,希望你以礼待他。
”昭文君见了张仪,并对他说:“听说你要到秦国去。
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留你。
即使你西游,难道一定能遇上用你之人吗?你要是遇不到这样的人,请你为了我而回来吧,我的国家虽然很小,也请你和我一同治理。
”张仪又回身走了,向北拜了两拜。
张仪临行时,昭文君送他并且帮助他,到了秦国,没多久,秦惠王很高兴就使之为相。
周,是千乘之国,胜过了万乘之国,使秦王以张艺为师,逢泽之会上,魏王曾为他驾车,韩王为其车右,秦之名号至今令人不忘,这是张仪的功劳。
(《吕氏春秋·报更》)很多单音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将(将要)、过(路过)、语(告诉)、秦(秦国)、虽(虽然)、岂(难道)、说(高兴)、力(力量、功劳)等。
2、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
他小时候很好学,广览群书,擅长于文辞。
二十多岁时,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和他交往的人多以为他是一个奇才。
并州的刺史高渥,是袁绍的外甥。
平素很有名,他招纳四方游士,世人很多都归附了他。
仲长统拜访他,高斡盛情款待他,咨询当时的政事。
中长统对高斡:“你虽有雄志但无雄才,喜欢招纳人才但不能选择任用人才,因此我以为你应以此为戒。
”高斡一向因名声好而很自夸,他不接受中长统的话语,仲长统于是就离开了。
没多久,高斡率领并州人反叛,最后终于失败了。
并州、冀州的是人们都认为仲长统是个奇才。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很多单音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变成了双音节词,如:好(喜欢)、学(学习)、赡(擅长)、青(青州)、并(并州)、徐(徐州)、冀(冀州)、甥(外甥)、素(平素)、择(选择)、败(失败)、以(以为、认为)等。
三、指出下边句子中的偏义复词(5分,每题1分)1、寒暑:意义偏向“寒”,“暑”无义。
2、动静:意义偏向“动”,“静”无义。
3、公姥:意义偏向“姥”,“公”无义。
4、作息:意义偏向“作”,“息”无义。
5、寒温:意义偏向“寒”,“温”无义。
四、解释下面成语中加横线字的意义膺:胸,胸膛。
文:即纹,画花纹。
然:即“燃”,燃烧。
的:箭靶子的中心鼓:击鼓假:借给:富裕充足。
度:估计羁:绊马索,这里指约束薄:接近,迫近。
穷:彻底追究,即钻研。
素:平常,平素。
五、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1、相信:古:相互信任。
今:信任。
2、伤心:古:使心受到伤害。
今:难过。
3、当时:古:正当那个时候。
今: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
4、由于:古:凭借于。
今:即因为,表原因。
5、虽然:古: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的连词。
以上各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六、写出与下面的简化字相对的繁体字,说明与它们表示的是不是一个词1、丑——醜,它们不是一个词。
“醜”指丑陋,“丑”指地支第二位。
2、表——錶,它们不是一个词。
“錶”指钟表,“表”指外面、外表。
3、制——製,它们不是一个词。
“製”指裁制衣服,“制”指制度、法制。
4、厂——厰,它们不是一个词。
“厰”指宽敞,“厂”指山石之崖。
5、了——瞭,它们不是一个词。
“瞭”指明白、懂的。
“了”指完结。
或作助词。
七、写出与句中加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1、昏—婚是古今字关系,“昏”是本原字,“婚”是其区别字。
32、竟—境是古今字关系,“竟”是本原字,“境”是其区别字。
3、反—返是古今字关系,“反”是本原字,“返”是其区别字。
4、取—娶是古今字关系,“取”是本原字,“娶”是其区别字。
5、保—堡是古今字关系,“保”是本原字,“堡”是其区别字。
八、阅读古注,说明句中的假借字:(10分,每题2分)1、“务”是假借字。
借“务”表示“侮”。
2、“生”是假借字。
借“生”表示“性”。
3、“时”是假借字。
借“时”表示“莳”。
4、“信”是假借字。
借“信”表示“伸”。
九、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是什么意思?这些字后来在字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10分,每题2分)1、知:智慧。
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智”。
2、要:腰身。
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腰”。
3、说:高兴。
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悦”。
4、弟:尊重兄长。
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悌”。
5、辟:法度。
后来在此义上加形旁,造新字“避”。
十、下面几句话中的“鄙”是什么意思?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1、鄙:边邑。
2、鄙:朴鄙,指民风淳朴。
3、鄙:见识短浅。
4、鄙:鄙视,瞧不起。
一、填空(20分)1、判断句谓语,状语。
2、第三。
3、数,单数和复数4、述宾结构。
5、“有”。
6、状语。
7、及物动词。
8、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9、动态变化。
10、词序,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
11、连词。
12、词类活用、语序、被动句。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