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选择题是当前标准化考试中客观性试题的主体,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题目灵活性大、答案唯一、阅卷方便无误差等优点,并能有效地考查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猜答机率较大。

高考历史选择题目前只采用单项选择题(四选一一种形式,而从题干上看,目前高考选择题的题干基本有八种形式:直接提问式、否定式、次序式、程度式、比较式、组合式、材料式、图表式等。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但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浅层次能力,而且注重考查深层次的“历史阐释”能力。

一.高考命题突出了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分析主要是测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测试,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其命题用语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是”、“主要的是”、“主要是由于”等。

(1邓小平说:“1977—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A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 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被压制D.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未完全恢复领导职务(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A.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B 革命党人筹划周密C.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D 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3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D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才意识增强 B 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C.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4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势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距离加大2.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

在题干表述中常用“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根源是”、“关键原因”、“基本因素”、“立足点、着眼点”等。

而直接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

在题干表述中常用“直接原因”、“出发点”等。

根本原因类:(1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D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B 中国商品经济发达,对外开放C.中国的丝茶质优价廉 D 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其着眼点是(BA.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B.适应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C.解决反封建的根本问题,即农民的土地问题D.变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C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 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 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4从规模和次数上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人运动不如大革命时期,其关键原因是(AA.中共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城市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C.王明“左”倾错误所致 D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已基本结束(5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是(A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大发展 B 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加剧D 维新派的活动(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其根源是(AA.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 B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C.改革开放使农民的商品意识增强 D 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直接原因类:(1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C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 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 英美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 CA.坚决反击顽固派的进攻 B 争取中间力量的支持C 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3.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指促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自身因素;而客观原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外部因素。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其主观上是由于( BA.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干涉 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C.人民群众没有广泛参加,缺乏群众基础 D 封建势力过于强大(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原因是(C A.中共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 中日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C.国民党加紧围剿苏区D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4.对一般“历史原因”的考查。

在有些题目的表述中,没有冠以“主要”、“根本”、“直接”等字眼,只要求分析原因,或者并不带有“原因”而隐含着对原因的分析要求。

(1〈〈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B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 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

他( C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 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 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注意:历史原因、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三者关系密切,有时可以混用,甚至所指内容基本一致。

但严格说来,三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等同:背景的含量更大、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它的组成部分,原因和条件要到背景中找答案;原因和条件又有区别,导火线往往可看作是直接原因或“借口”,但不是条件,而任何“借口”既不是原因,也不是条件。

二.高考选择题重视了对历史目的的考查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指当事方要达到的目的中起主导作用的目的,强调其重要性。

命题中常采用“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主要意图是”等用语。

(1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主要目的是( D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巩固“反右倾”斗争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2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C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 B 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D 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指当事方要达到的归根到底的、本质的结果或结局。

常采用“根本目的”、“根本上是为了”“是为了”、等用语。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D。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DA.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着重考查历史现象发生的“直接目的”,直接目的是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结果或结局。

常采用“直接目的”、“目的是”、“意图是”等用语。

(1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 DA.结束军事独裁政体 B 重建封建王朝 C 向封建势力妥协D。

维护革命成果(2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DA.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D 由内线向外线作战(3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直接目的是(AA.辅助军事工业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增强经济实力 D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三.高考选择题注重了对历史现象、本质认识的考查现象与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能力要求,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强化了对这一理论和认识能力的测试。

在高考命题用语中,多采用“性质”、“实质”、“本质”、“从根本上反映了”等词语。

其中“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事物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它回答了事物或人“是……的”。

往往是指其阶级属性。

(1下列口号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废除二十条 D 拒绝和约签字(2天京叛乱的性质是(AA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 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必然反映C 洪秀全等领导人缺乏革命的进取心D 石达开率队出走而“实质”和“本质”没有严格的区别,是指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指历史事件或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 是隐蔽的,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在高考命题用语中,多采用“实质”、“本质”、“从根本上反映了”“本质含义”、“本质体现”等词语。

(1天京叛乱的实质是( BA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 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必然C 太平天国由胜转衰D 洪秀全等领导人缺乏革命的进取心(2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A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DA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②③四.高考选择题注重对历史特点的考查归纳概括历史特征,比较共性特征等是近年高考试题的一大热点。

它所体现的能力测试的深层含义是对“个性与共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考查。

“特点”要求分析“个性”特征,“共同点”则是要求分析共性特征。

(1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C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C 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D 在农村推广合作制五.高考选择题注重对历史评价能力的考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现象是历史学科基本的能力要求,高考选择题比较注重对这一能力的考查。

历史评价的用语,最常用的是“评价”、“功绩”、“作用”、“意义”(历史意义是指对过去、当时、未来的影响;现实意义是指对现在、未来的影响、“影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