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湖北省仙桃中学历史组熊红荣选择题是一种典型的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思考,前后联系,纵横比较,去伪存真,求同析异,迅速做出判断,是高考试题中科学检测教学质量和学生智能的第一种题型。
它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可用提问句式、不完整的陈述句、否定句式、顺序句式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答题的要求。
备选项一般有四个,包括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即干扰选项)。
下面对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题方法作一下简要介绍。
一、从选材形式看,当前历史选择题大都以材料型选择题形式出现,可分为文字类(对中外史书、文学作品、日记、档案、学术著作等的摘录或整理)、图片类(地图、漫画等美术作品、文物图片、人物图片、场景实况图、示意图等)、数据图表类(表格、柱状图、线状图、饼状图等)三种。
此类题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另一种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第一种是其主要呈现形式。
在考试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步骤:①通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搞清楚中心词与限制语是什么。
②带着问题认真审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
③联系教材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④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作出准确判断,确定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选择题常用的方法: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要求,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所要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③简化法:为增加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
④记号法:题干中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不正确的是”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做个记号,提醒自己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⑤猜测法:如果确实对史实记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可用此法,有以下规律:a.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历史课程知识范围,则为错误。
b.选项若不属于历史知识的,就不选。
c.选项内容若是课本知识上的细枝末节,其正确的可能性就小。
d.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若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可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出现的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e.检查试卷时,在没有完全的把握下,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从考查要求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分为概念型、因果型、比较型、程度型(最佳型)、逆向型(否定型)、组合型、评价型等类型。
1、概念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要求考生真正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同与之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此题型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另一种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另外提供四个概念作为备选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其本质是”等。
解题方法:(1)史论结合法。
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逻辑推理法。
将题干与四个备选项逐一对照,对两者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选出最深刻、最本质、最广泛的选项。
(3)定性分析法。
先分析题目的要求,再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有目的的分析,进而分析选项,凡与题干中的概念性质不同或不符合题干中的概念范围的选项都要排除。
【例】(2012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本题考点涉及的是明朝的内阁。
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皇帝事务繁忙,因此设立内阁,但它并不是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故排除A项。
同时,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排除B项。
另外,材料强调内阁“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的地位在六部之上,但并不是其下属机构,两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它只对皇帝负责,故本题排除C项。
综上所述,只有D项符合。
2、因果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即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的选择题。
此类题型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方法:(1)限定词法。
正确理解题干有关限定词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等,影响方面要分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然后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对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
(2)逻辑推理法。
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们可比较一下四选项。
若四选项为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若四选项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方面的选项;若四选项相互交叉,就选一个能包含其它选项的选项。
(3)时间推断法。
采取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即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
(4)理论引导法。
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还有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关于几种原因、目的的概念: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
另外,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③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
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④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
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
⑤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例】(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隋唐以后,封建性质的宗法制依然存在,故A错。
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本题的时间限定,故B错。
隋唐三省六部制是有关行政运作、加强皇权的措施,与题干关系不大,故不选C。
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制度,选官不再重门第,而是以才干为标准,故D正确。
3、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把具有可比性的事件、人物、现象(如著作、典章制度、观点、主张、内容、经济成果、因素、条件)等放在一起或把同类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异(不同)同(相同)点的题型。
其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或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在题干中一般有“最早”“最主要”“本质上”等标志性词语;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事件或现象的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点,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
解题步骤:(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还是逆向考查两者的关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进行对比。
(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本身错误,或备选项的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在具体实践中,可能步骤会有变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2012年山东文综,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析:题目的关键要求是从对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是其革命过程中的特点,不是从影响的角度分析,因此,只有D项正确。
4、程度型选择题(最佳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此类题型的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说是程度关系,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主要以因果关系或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形式出现;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最主要”“直接”“最早”等。
此题型涉及的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也较高,难度相对较大,表现为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是近几年高考的主打题型,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