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解析]本题不少考生会认为四个选项都正 确,认为腐败、恐怖主义、政变和民族矛 盾都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犯了“鱼 目混珠”的毛病。其实腐败、政变、民族 矛盾由来已久,但恐怖主义则不同,2001 年“9· 11事件”后,恐怖主义并未因为阿 富汗等反恐战争而被消灭,反而有日益蔓 延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 题,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 因此正确答案是B。
7、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 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 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 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 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7](上海历史卷· 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 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 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 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 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 “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 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8](天津文综卷· 24)罗斯福说,工业 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 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A、C、D三项都是实施该法的目的, B项是该法实施后的客观影响,此题考生易 错选为C。其实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实行工 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观目的,而非客观影响。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对应知识间的 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无 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要警 惕命题者以貌似辨证性的手法干扰。
[解析]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选D。 但由于受正向选择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考 生选择了斯大林时期的A、B、C三项中的其 中一项,而把不符合的D项舍弃了,以致失分。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 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 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例1](全国文综卷Ⅰ· 23)《欧洲经济史》描 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 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 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 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 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 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解析]本题不少考生误选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 毛病。本题题干有三个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是 《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资治通鉴》所记历史 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限制条 件二是《资治通鉴》的体系:编年体——是以历史 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 方式;限制条件三是《资治通鉴》的选材原则: “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 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A项“汉 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应属于纪传体体裁,是以人 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的方式,与限制条件二不符。 正确答案应是C。
[解析]A、B、C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 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题干的 “果”,而不是题干的“因”。许多考生在 答该题时漏选D项,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 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试 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看题干和题肢之 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试题, 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 立;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 题肢所述原因与题干是不是同义反复,有 没有因果倒置。
例1:下列有关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 不准确的是 A.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B.江南比北方开发得早 C.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D.民族融合的加强
例2: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 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推行国有化政策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 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 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 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 和辨析能力。
[例2](北京文综卷· 23)1940年纳粹德国 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 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 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①极端民族主义 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 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 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 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 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最佳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在各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答案切合题意,其他各 项看似也对,但因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就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做题中要反复比 较后再选择。
例1: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B.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 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启示]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 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 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 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6、正逆颠倒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 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 导致一些考生失误。
[例6](江苏历史卷· 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9、因果倒置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 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 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 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例9](江苏历史卷·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 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 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0、以偏概全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 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 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10](上海历史卷· 21)下列选项中符合 《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体系和选材原则的 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 力。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前召开,故 排除①选项。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 运动属于“左”倾错误,不属于执政能力提 高的表现,故排除②选项。由于考生没有很 好地掌握史实,不少考生会误选B,就是认 为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后召开。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相关 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重要史实,要尽可 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
3、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 的问题。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 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 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 辨析,就会误选。
[例3](山东文综卷· 13)1964年,周恩来 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 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 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 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 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 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以上四个题肢都涉及到党和政府发 展经济的史实,A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 时间为1953-1956年,B是1956年中共八 大的内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则是针 对“左”倾错误而采取的纠正措施,A、 B、C三肢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 纯属答非所问,故不可选。答案为D。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 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 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 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例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的春天”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C.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D.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
2、反向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题干部分 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 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做 题要特别注意题干的仔细阅读。
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率
先对课本的内容熟悉,然后分 析一下错题.
选择题基本上可以分为材料式、组合 式、排列式、最佳、概念型,逆向式 这六种基本类型。 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考生 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 解,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子解说。
1.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 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 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 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 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解析]部分考生会选D,犯了“似是而非” 的毛病,其关键是不能正确区分法西斯主 义和恐怖主义。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属 于法西斯主义,不属于恐怖主义,故排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于二战期间,而 麦卡锡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 除②。正确答案是B。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 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 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解析]从表面看A、B、C三项和题干都有联 系,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 性,D项才是本质上的反映。答案为D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