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6(个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6(个性发展)


2、社会阶层和种族变量 经济地位低的家庭更加a,强调顺从和对权威的遵从; b,更多的限制性和专断性,更多使用体罚管教策 略;c,较少与孩子讨论;d,较少温暖和关爱。 经济困难导致个体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不满意和烦恼, 使得低收入成人更为急噪易努,各种消极时间对他 们的伤害也更大,从而使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儿童的 生活,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支持。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 自我的作用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 强调自我、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2、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 发展任务 8个发展阶段,解决8对矛盾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 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 等)。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 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
印地安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强调共同而非 个人目标,他们比白人父母更重视与亲属保 持亲密的联系,更注重孩子安静、规矩和礼 貌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亚裔美国人父母更强调自我约束和人际和谐, 表现得更为专断,但孩子的学校表现很好。
3、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调整 自主性:在没有他人帮助下完独立地作出决定、控制生活事物 的能力。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 自主性。 随着青少年坚持自己的观点,父母逐渐放松控制,亲子关系会 发生微妙变化,父母的主导地位遭到破坏,和青少年的地位 更为平等。 如果冲突多,不如由家庭外成人支持,但对家庭成员保持亲密 依恋的人,良好的亲密依恋会使他们逐渐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形成最好的心理社会适应模式。
简评
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 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 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 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 局限: 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 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就没有; 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备受质疑。
二、体貌与体格 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 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 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之 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 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 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1)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 差异; (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 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 (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这 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孩子个性发展的结果。
接纳/反应 高 低
权威型 高 合理的要求 命令 一致的强化 敏感对待、接纳 孩子 /控制 纵容型 低 较少的规则和要 求 其父母给予孩子 很多的自由 专断型 许多的规则和命令 对孩子的需要和要求 的极少解释和不敏感 未参与型 很少的规则和要求 父母不管孩子且对孩 子的要求不敏感
权威型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a,权威型父母总 是温暖和接纳的;b,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实 行控制,会在考虑孩子观点的同时谨慎解释 自己的观点;c,要求是公平合理的孩子会自 愿服从而不是抱怨或发起挑战;d,权威型父 母会根据孩子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调整要求
自我同一感(或同一性)是关于自己是谁, 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 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 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 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 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 有直接关系
3、三种自我 霍妮(K.Horney)提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有三种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所希望达到的 自我状态,现实自我是现实情况下的自我, 而真实自我则是个体通过努力,可望达到的 自我状态,又称为可能自我。理想自我与真 实自我之间通常会有较大的距离,而这二者 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
四种类型不仅仅是一种分类,还代表着一 个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 首先,它们没有必然的好与坏之分。如同 一性实现过早,也可能会限制个体的发 展,使个体失去尝试多种目标和新体验 的机会。 第二,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有可能经历 这四种状态。只有经历过探索,才能达 到同一性实现状态。 第三,这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的研究 玛西亚(J.Marcia) 根据探索(exploration)和投入(commitment)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 四种类型 同一性实现(Identity achievement):经过对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 确立了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时间上 的同一感,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 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探索)(Identity moratorium):延缓达成意味着 迟滞。青少年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之中,他们 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 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 目标,仅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有时也会是老师、宗教 领导人、恋爱的对象)已经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探 索。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个体既没有致力于某种价值观和目 标,也不去努力追求。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探索过,也可能是曾经试图这 样做,但是发现太困难了而选择了放弃。
(一)父母的管教活动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1、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接纳/反应性,命令/控制(Maccoby&Martin,1983) 接纳/反应性:指父母对孩子提供支持、对孩子需要敏感的程度以及当孩子 达到期望时乐于提供关爱和表扬。当孩子作错事时,接纳、敏感的父母 会严厉地批评孩子,但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 励孩子。 命令/控制性:指父母对孩子限制和控制的程度。命令/控制型父母会制定规 则,希望孩子遵从,并会密切监控孩子的活动以保证孩子能真正地遵守 规则。较少控制或不命令的父母则会较少限制,对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要 求,给予孩子相当多追求自己兴趣的自由,并同意他们对自己的活动独 自作出决定。
第三节 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
一、家庭 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 定的。 家庭系统是一个嵌套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 社会系统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系统,随着儿童的发展,家庭成员的 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他会影响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 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 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erogenous zone),随着性感带的转移,产 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 潜伏期(6-11岁) 生殖期(青少年期)
(二)兄弟姐妹及其关系的影响 较小孩子的出生,会出现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 而且会加剧,甚至会造成后期的行为失调。
积极作用: a,提供情感支持是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b, 哥哥和姐姐经常照顾年幼的弟妹 c, 年长的: a,相对较高的自尊和成就动机水平 b, 比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更顺从,较高的智力能力; c,更可能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中国独生子女智力和社会性状况良好,反而是非独生 子女表现出一定的焦虑和悲伤。
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 踪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简称为NYLS)是迄今持续时 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 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 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Adaptability)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
二、离婚 离异家庭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 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 原因在于:a,要适应新的强加的生活方式;b,离婚父母因种种压力而显得 紧张、焦虑、沮丧等会影响亲子关系和正常教育;c,儿童自尊心受损影 响学习、交往等。 适应的两个阶段:危机期、适应期 影响作用: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年龄越小所受消极影响越大,困难 型气质类型孩子所受影响大 离婚的长期影响:冲突迭起的婚姻对儿童的不利影响要大于离婚的影响; 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的犯罪更为普遍,离婚家庭的孩子更害怕自己的 婚姻不幸福
自我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和过渡: 从一体化自我向冲动性自我的过渡; 从冲动性自我向唯我性自我的过渡; 从唯我性自我向人际性自我的过渡; 从人际性自我向法规性自我的过渡; 从法规性自我向个人间自我的过渡。
第二节 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一、先天气质 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 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 的个体差异(Rothbart & Bates, 1998)。
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下 三种类型: (1)“容易护理的”(the easy child) (2)“困难的”(the difficult child) (3)“慢慢活跃起来的”(the slow-towarm-up child) 40%,1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