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1 消费金融:价值与成长属性兼具的优质赛道1.1 消费金融的概念1.1.1 消费金融的基本定义为消费者购物提供资金融通,称作消费金融。
狭义的消费金融主要是指包括旅游、医疗、家电、餐饮等消费品短期贷款,广义的消费金融则包括住房按揭贷款、车贷以及经营性贷款等。
消费信贷一般无需抵押担保,具有单笔授信额度低,期限相对短小灵活,审批速度快的特点。
本文所述消费金融是狭义的消费金融,即消费信贷,消费贷是指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资方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按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消费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证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
消费金融的本质上是借贷关系的延伸,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不断拓展,消费信贷也不断向着更为广泛的群体覆盖。
短期的消费信贷是将用户的财富积累和消费支出在时空上进行调配。
为当期无法覆盖的居民消费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主流的消费金融参与机构有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等,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包括网络小贷、P2P、电商分期等,而以这些机构为主的国内消费金融模式大致分为三类:1)现金贷模式;2)消费贷模式;3)助贷模式。
其中,现金贷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消费信贷的范围,但在实际业务中,消费场景也是现金贷的重要流向,所以本文暂时将其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1.1.2 消费金融的业务流程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可归纳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三大环节。
从贷前风险准入、贷中授信审批、贷中放款、贷后状态跟踪到贷后催收。
1)贷前:消费金融企业通过自有渠道获客或借助第三方平台导流等方式拉新,并审核客户的身份信息和贷款资质,经由征信中心或平台数据建立风控模型和定价模型,划分客户风险等级。
2)贷中:消费金融企业将资金端和资产端进行合理匹配,利用自有资金直接放款或撮合客户信贷需求与其他资金方,收取贷款利息或手续费等。
3)贷后:消费金融平台根据消费者使用的信贷产品,分别对客户进行还款提醒,定期收取本金或利息,对逾期客户进行催收并收取逾期费用。
此外,消费金融平台还需要对客户进行回访,不断对风控模型进行调整和完善,优化审核和风险定价模型,以提高平台综合运营能力。
在贷前阶段,首要步骤是身份核实,即通常以用户证照信息为基础,并借助到生物识别以及OCR技术实现身份证识别和银行卡绑定以判断借款人身份。
同时,身份核实也是反欺诈的核心,通常情况下,恶意欺诈是用户借用、伪造他人身份信息进行借贷,利用大数据分析可判断出借款不是其本人,如检测出借款人填写身份存在异常、反复修改身份证号等行为而拒绝放款,如近年来刷脸认证在借款用户申请阶段广为运用,这样能大幅度提高了贷前欺诈率。
其次核心环节是反欺诈,凭借用户授权,查询其央行征信、第三方征信、网络交易行为等多重维度数据以审核借款人的真实信用度,因而贷前反欺诈与信用评估并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申请人欺诈的可能性评估对信用评分同样构成了有力支撑。
征信信息是判断借款人信用最常见的手段,从央行披露的数据来看,2019年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4亿次和1.1亿次,日均查询量分别为657万次和29.6万次。
此外,其他第三方征信信息、共享征信系统如公共缴费、网络消费、运营商数据等在信贷反欺诈环节提供了助力,诸如京东白条、金条主要靠自身电商平台的客户消费数据及第三方征信数据,以简化并加速其审批流程,也能高效实现小额便利借贷。
另外,多数互联网信贷如苏宁金融,从欺诈风险到信用风险的全方位实时评估,已经实现秒级的自动化审批。
在具体反欺诈举措上,苏宁金融科技已引入"CSI"反欺诈决策引擎,涵盖人证对比、资料造假识别、"寻迹"位置画像、"极目"黄牛识别、"幻识"反欺诈情报识别体系、"笛卡尔"贷款中介识别等核心功能,同时能在100ms之内判别贷款申请欺诈风险。
在贷款期间,随着各平台资产规模的扩大,信用评估、交易监控和交易反欺诈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真实、客观、全面的大数据,核定客户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建立信用分险等级及差异化定价模型。
以苏宁金融为例,他们打造了"透镜"信贷决策引擎,其信用风险模型矩阵支持3000个变量实时决策,依据差异化的申请场景和用户画像自动匹配差异化信贷方案,最大化满足不同客群的消费金融需求。
在额度审批后,持续的实时动态追踪用户资金池是否充足、信用评分是否有变化等指标,用数据观察客户生命周期,实时监控借款过程中的欺诈风险变化。
在用户申请贷款成功后,贷后风控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主要包括贷后管理、存量客户管理、催收三大步骤。
对于已还款用户,根据用户还款情况和风控规则调整用户信用评分,并进行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以期实现更多信贷产品的交叉销售;而针对逾期用户,判断用户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的强弱,并展开适宜的催收方式。
互联网消费信贷相比传统金融,闭环式的生态圈和及时信息反馈能促进决策流程更高效,例如客户拿到贷款后,其支付流程又在支付系统内进行监控,这些信息将反馈回决策系统中实时知道用户如何支配贷来的钱,一旦发现异常就可以及时提醒业务人员,或者对于电商店主,能够更快知道客户的经营情况(如网店的订单情况等),平台也能及时了解到当前贷款的风险有无增加以及决定是否需要及时收回贷款。
1.1.3 消费金融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三个核心阶段:第一阶段(1985-2009年),商业银行驱动下的粗放式增长。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全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信用卡在我国的诞生标志着消费金融行业的萌芽。
但个人消费金融业务迎来首轮大发展要追溯到1998-200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对消费信贷政策的调整,包括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鼓励各大商业银行直接开展针对个人客户的消费信贷业务。
2002年随着中国银联的成立,银行卡跨行清算效率极大提高,信用卡业务进入跑马圈地式的快速发展,2009年信用卡交易总额占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比例已经突破27%。
第二阶段(2010-2014年),消费金融公司驱动下的快速发展。
2010年,首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主要持牌方包括北银、中银、捷信、招联等。
因为资质审核要求相对放松、审批速度较快、无须抵押担保等特点,消费金融公司成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补充。
这一时期恰好国内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
2007年第一家P2P“拍拍贷”成立,互联网金融通过瞄准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客户群体,切入蓝海市场,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2013-2015年间,以P2P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多达2595家,各大电商平台和流量巨头也都加快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
第三阶段(2015至今),互联网金融驱动下的增长与调整。
2015年以后,零售系、电商系、垂直细分领域、网贷平台等各类参与主体日益丰富,消费金融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将业务延伸到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与此同时,政策引导下的行业规范调整也伴随着业务发展紧密进行着。
回顾历史进程来看,政策通常是在某项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规范,这种做法给予了市场足够大的创新空间,2016年之前监管政策主要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2016年以后随着现金贷疯长中出现的利率畸高、暴力催收等舆论浪潮,监管政策进入到规范调整阶段,对各类P2P平台进行清理整顿,包括现金贷在内的业务规模出现断崖式下跌,政策主导下的行业出清使得市场份额经历了。
1.2 消费金融市场特征1.2.1 需求侧:客户基数大且覆盖率低,增长动能充足消费金融的客群基础广泛,增长潜力充沛。
我国具有十四亿人口,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0.4%,人口稳定上升。
我国目前开放二胎政策,未来人口上升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可见我国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2018年美国消费信贷渗透率为70%远高于我国30%的水平。
国内信贷规模覆盖面仍然较低,与美国等发达市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增长空间较大,占GDP比重较美国相差6.60%,信贷余额仅为美国一半。
自2013至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持续稳步提升,6年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增长量达1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17、18年均增速迅猛,19年增速略有放缓,预计到2024年将达25万亿,年均复合成长率将达到14%。
此外,消费信贷渗透率(消费信贷余额/GDP)亦逐年增长,截至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渗透率已从2013年的5.4%提升至13.3%。
对比来看,虽然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已有较大成长且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相较于美国的消费信贷余额及渗透率,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年轻群体超前消费观念和消费升级带动人均信贷规模提升。
虽然总体上消费方式比较传统,但目前年轻群体已经具备较强的超前消费理念,随着我国此类人群占比的持续扩大,未来我国超前消费理念将持续普及。
且在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的宣传带动下,我国目前存在着一定的消费升级现象。
随着消费升级和超前消费理念逐步深入我国消费者心里,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在长线将得到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都在稳步增长但相比发达国家数值仍较低。
同时,中国30岁以下年轻人群达3.2亿,他们的消费观念更接近发达国家,对消费信贷的接受程度更高,未来中国居民储蓄率存在较大下降空间。
以银行放贷和信用卡为主的消费信贷结构逐步向互联网金融导向转变。
以信用卡为例,我国狭义消费信贷中信用卡消费为重头,但在信用卡人均授信额度、人均持卡量等维度,相较于美国都还有比较大的空间。
但同时也推测,未来中国消费信贷发展主要动因除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快速普及带来的红利,将更依赖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
由于信用卡同质化程度高,持续新增难度大以及授信审批门槛高、流程复杂、实体卡便利性差等因素,受到互联网信贷产品冲击较大。
而90后及00后作为消费信贷主力人群,一方面对灵活性、快速性和便利性要求高;另一方面,受到新型互联网信贷产品持续教育,对信用卡的需求低,消费金融、虚拟信用卡等替代新型产品的份额提升。
政策持续加码,消费金融行业迎来结构性机会。
2020年以来在近期央地多项促消费政策支持下,万亿消费金融市场再升温。
2020年今年已有多家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等方式融资超过200亿元,获批数量及额度远超去年同期。
今年以来已有三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新设牌照,更多参与者将入场。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挖掘线上消费场景,大力布局线上教育、新零售、在线学习等场景。
同时,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已经明显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