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班级姓名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生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说:朋:愠:君子:2.译文: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

三:忠:信:传: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逾:矩: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

以:为: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1第五章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

罔:殆: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第八章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

夺:12.译文:3. 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字词解释:博:笃:切:仁:2.译文:3.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四、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二)古今异义词语1. 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2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4.传不习乎传:5.饭疏食饮水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2.志志于学为人谋而不忠乎博学笃志/不可夺志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而:温故而知新 4 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博学而笃志乐亦在其中矣乐趣三十而立回也不改其乐乐趣5.之:书中自己总结(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五、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1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缘溪行缘:2、落英缤纷落英:3、甚异之异:4、豁然开朗豁然:5、俨然6、阡陌交通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怡然:9、具答之具:10、咸来问讯咸:11、率妻子邑人妻子: 12、绝境13、不复出焉复:14、无论魏晋无论:15、延至其家延:16、处处志之志:17、欣然前往欣然:18、无问津者津:19、便扶向路。

扶:;向:20、便要还家。

要: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2、欣然规往。

规:23、寻病终。

寻:二、翻译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1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三、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1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3、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文分析: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