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作者:————————————————————————————————日期:2城市规划原理作业二〇一三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
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年份常住按性别分按城乡分常住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人口人口(万人)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
北京的外来常住人口属于非农业人口,大多数本来应该是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行业,因此北京市人口职业的转变也是非常明显。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转变2003年北京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7万人,郊区非农产业发展迅速,超过64%的人口从事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郊区生产总值的88.4%。
随着北京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降低了2.56%和35.33%,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降低了19.43%和7.95%;第三产业超常发展,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了37.89%、27.39%,第三产业增长率比城市化增长率高出13.77%。
与钱纳里模型相比北京第一产业比重已大幅降低,第三产业超常发展,而且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在绝大部分年份均大于8,到2003年非农产业增加值(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39%。
再看看经过十年的发展,2011年和2012年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下表是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年份2011 2012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36.27 150.2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3,752.48 4,059.27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2,363.18 13,669.93从饼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到2011年和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总增加值的1%,相比2003年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合北京市近十年的人口变化,可以推断出农村多余人口也开始转向城市的二三产业。
三.北京市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北京城区是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聚集区,城区的用地也主要是非农业用地,拥有比较集中地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的边界不断扩张,城区的范围也在逐年扩大,所以,我们可以着眼于北京郊区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以此来研究北京市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依旧可以制定一个标准去评判郊区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比重,间接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这个标准,我选择了北京郊区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所需要的用地必须是农业用地;二,三产业的用地大部分是非农用地。
所以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结果看起源。
按照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2005年,北京郊区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从北京郊区三种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在郊区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在郊区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其增加值占郊区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的41.2%上升为2004年的43.9‰与二产相似,第三产业在北京郊区经济中所占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其增加值占郊区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3.9%提高到2004年的45.3%。
这表明,在北京郊区的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对郊区经济总量的贡献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贡献不断增加,且第三产业的贡献要大于第二产业。
郊区的产业结构由原来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并逐步形成符合首都经济总体发展特点的三、二、一型产业格局。
二三产业和各类开发区集中布局仍是北京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动力。
北京郊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三产业在郊区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是郊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郊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北京郊区工业已逐渐走出粗放布局阶段,进入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集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布局新阶段。
郊区成为振兴北京制造业的基地和吸引投资的主要区域。
郊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微电子、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制造业生产基地都集中分布在郊区。
顺义汽车城和平谷、怀柔、密云、昌平等零部件工业园区,通州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
大兴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都逐渐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三产业是郊区农民就业城镇化转移的主要方向2004年开始,北京郊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逐渐成为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镇化转移的主要方向。
具有京郊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在第三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商贸、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中稳步发展,以科教文卫体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逐步成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4年郊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44.3亿元,比上年增长l 7.6%,在郊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45.3%。
郊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约为64.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6%。
随着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将是今后郊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吸纳郊区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产业。
在郊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从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占45.9%,第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对推进郊区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特征有以下三点: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C.城市化水平提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城市化特征在北京市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本文之前已经展示过北京近十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到的结论也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北京市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变换,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北京市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尽管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开始想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总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2012上半年,本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实现174.4亿元,同比增长10.8%,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
农业人口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是城镇化的推动力。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相比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城市化起点高,城市化速度快。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郊区在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五.城市化—机遇与挑战并存1.中心城区负担过重,环境恶化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主要集中于占全市土地面积仅8.15% 的城区和近郊区,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区高度集中”特征,中心城区负担过重,环境恶化。
经济社会活动在中心城区高度集中,表现在城市发展形态上就是“摊大饼”。
一方面,旧城“拆旧建新”,增加商贸办公楼,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极度综合密集,带来了“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住宅等又自发地向“郊区化”蔓延,增加了上下班交通压力,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愈加严重。
结果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工业污染和资源紧张,激化了城市生产、建设和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