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

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例,其公式为 当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都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 =c/ y = (94-80)/(120-100) =0.7
(2)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任意收入水平上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其公式为: APC 是消费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 = c/y = 0.8
(3)实例:某个家庭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数据如下
利用这个家庭的数据,可以得出相应的MPC 和APC 。

对应的消费曲线如下图
dc MPC dy
=c APC y =C
dc A MPC dy A A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在点的斜率,也就是消费曲线在点的切线的斜率c A APC y A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点与原点的连接的线段的斜率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表格和图形,得出MPC 和APC 的变化规律)
指出规律:
5、线性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其形式为:
(0<β<1)
α为自发消费,收入为0时通过举债活动或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有的消费 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 为引致性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
函数的经济含义: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观察 1)0<MPC<1; 2)MPC 递减; 3)APC>1、=1或<1; 4)APC 递减; 5)MPC<APC 。

B 点为收支平衡点,消费等
于收入,APC=1
在B 点左侧,消费支出高于
收入,APC>1
在B 点右侧,消费支出低于
收入,APC<1
y
c y αβ=+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规律)
1)线性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β(MPC )都是一样的,并且0<β<1
2)自主性消费显示为消费曲线在纵轴(消费轴)上的截距α
3) APC>MPC ( ) APC 由大于1递减且趋近于MPC
6、案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利用案例加深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解)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问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0
C
y
α A B D
APC APC 1APC >=>c y y APC αβ==+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7、关于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回答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是凯恩斯的第一基本心理定律,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定律。

(这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但其斜率越来越小的曲线。

)边际消费倾向为什么递减?(引导学生思考)
原因:在短期中,人们在获得收入后,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储蓄;而人们习惯的生活标准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当收入变化后,消费变化不大,即在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收入增量中用于储蓄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8、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早期的实证研究证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

在凯恩斯提出其消费函数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搜集数据进行研究,以检验凯恩斯函数的正确性。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对美国1923-1940年家庭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收入高的家庭消费较多,从而证实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的推断;同时,他们还发现,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较多,这就证明了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观点。

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家庭,即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这说明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从而印证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9、消费函数之谜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研究1869-1941年间的消费资料,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例如,1869-1889年间和1884-1913年间的APC均为0.867,1904-1933年间的APC为0.879。

第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47.6 + 0.73Y,根据美国1948-1985年的每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13.3 + 0.90Y,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同样可以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了。

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以上结论与标准消费函数的不一致,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就是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

正是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函数理论。

(引出下次的课的研究内容: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四、小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包括
1、凯恩斯消费函数主要内容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3、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和消费之谜
五、作业:预习《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章节,并将这几个理论进行比较。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举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视频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将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对主要结论的体会更加深刻;数学与经济学的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败笔”之处
时间上控制不是很理想,案例的讨论没有时间展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