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共29页
写本书
东晋末(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材 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到印刷 术发明初期,在纸上抄写是成书的主要形式。由于 纸的来源充足,抄写容易,使得文字、书籍的传播 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 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 术。
4)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欧阳 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 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5)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
经折装
起源下南北朝,又叫梵夹装、 折子装。
1)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 式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 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 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 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 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 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 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 十分麻烦。经折装的出现大 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魏晋南北朝隋 唐时期的书籍
装帧设计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
地产生新的书籍装帧形式,随着历朝历代逐渐 有了一些关于书籍文化与版式、装帧等方面的 思想和论述。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出版获得了飞跃发展。在 这一时期,书籍形态丰富,书籍形制得到了重大变革。 简牍自上古一直使用到魏晋,缣帛从公元前5世纪使 用到魏晋,纸书从东汉开始使用,与简帛共存三五百 年。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间,书籍形态是比较丰富的, 存在着简牍、缣帛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纸真正 取代简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完成。到东晋以后,纸的 使用终于取代了竹简,并使缣帛处于次要地位。
简牍
缣帛
纸的流行
我国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纸。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用材、 工艺等进一步发展,几乎接近了近代的机制纸了。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甚至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 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犊,而一律以纸代之。例如东晋的豪族 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权后,在他临死的那一年 (4O4年)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 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 皆以黄纸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晋时还是简纸并 用,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
2)具体做法是:将所写书 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将一 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 中间,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 起来,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 续折叠,一反一正的折叠起 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 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 或木板做前后护封。
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 有很大的区别,形状和今天 的书籍非常相似。在书画、 碑帖等装裱方面一直沿用到 今天。有时在旧物市场上会 偶见它的样子。经折装克服 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 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 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印 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 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 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 艺 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 发展。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东汉纸 的发明,确定了书籍的材质,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 明,促成了书籍的成型,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书籍的 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 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籍的装帧 形式也几经演进,先后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旋 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行印刷的技术。 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 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 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制版和 印刷的程序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绵纸上,字 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刻刀按字形把字刻出,然后在 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盖在版上,甩刷子轻匀 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并成为正字。
对纸张加工的另一技艺是染色。纸经过染色后,除增添外 表美观外,往往还有实用效果,改善纸的性能。
魏晋南北朝以后,继承了这种染潢技术并继续流传下 来。
拓印
在纸张开始流行的时代,石雕也很盛行,导致了捶拓方法的 发明。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 于保存和阅读。拓印的方法是用微带粘性的药水洇湿碑面, 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 然后在纸上捶墨。这种方法拓下来的纸片称作"拓片",用拓 片装订成册的称作"拓本"。拓印本既不象简策那样笨重,也 不象帛书那样贵重,又可以省去校对和抄写的麻烦,而且随 要随拓,便于携带。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传播,促进了文 化事业的发展。拓印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后来这种方法又 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 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 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纸工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 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因此名工辈出,名纸屡现。除左 伯及左伯纸外,还有南朝刘宋时的张永。沈约(441~513年) 《宋书·张永传》:“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 营造”,他造的纸为当时北方所不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 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所谓表面涂布,就是将白色矿物 细粉用胶粘剂或淀粉糊剧在纸面上,再予以砑光。这样,既 可增加纸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 吸墨性好。
魏晋南北朝隋唐 书籍装帧形式
卷轴装
1)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 2)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成卷子形
式,故称卷子装。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3)流行于隋、唐时期。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 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 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 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 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