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经济法总论
分 类 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 行为
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 法律行为 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 的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只需注意一个基本原理:从法律行为的存在依赖于主法律 行为的存在。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首先要明确的是:法律行为只有先成立 才能有效。 1、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5、经济法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经济组织法、经济管 理法、经济活动法 经济组织法:企业法律制度,包含企业法、公司法、 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涉外企业法 经济管理法: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中形成 的法律制度,是经济法的核心内容,包含:计划和产 业政策、财税和预算、基本建设、金融证券和外汇、 会计和审计、标准和计量、产品质量和价格、土地和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市场和特定行业管理等。 经济活动法:指调整经济主体在经济流通和交换过程 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法律制度。包含:反 不当竞争法律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律关系 法律行为与代理 诉讼时效 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法的涵义、特征与形式;理解和体 会我国的法律体系;基本把握法人、代 理、等概念和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为 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掌握经济法 的概念、本质和作用,理解经济法调整 对象以及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在法律行为中指 定一定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 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效 力的发生或终止的依据。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所附条件的事实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将来发生的事实; (2)不确定的事实; (3)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 (4)合法的事实; (5)所限制的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 灭,而不涉及法律行为的内容,即不与行为 的内容相矛盾。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现实生活中现象: 1.假如你的学费是某企业家赠与的,你们之间 是否形成了经济法律关系? 2.假如你大学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 同,如何才能符合法律程序? 3.你与学校是什么关系?你怎样给自己定位? 是学生、是产品、还是消费者? 4.假如你听了一则有奖销售广告,你买回的是 质次价高的商品又没中奖,你会怎样做?
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具有 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规范性文件,在地位和效力上仅次于宪法。 行政法规是指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 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经验的基 础上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解释。 国际条约或协定能够成为我国经济法的形式, 必须是我国参加或承认的。
限制行为能力 人 完全行为能力 人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众利益: 不违反法律是指意思表示的的内容不得与法 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相抵触,也不的滥 用法律的授权性或任意性规定达到规避法律 强制规范的目的。 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是指法律行为在目的上 和效果上不的有损社会经济秩序、社会公共 秩序和社会公德,不的损害国家及各类社会 组织和个人的利益。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3、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是由经济 法调整的对象范围决定的。有两大类。 经济管理主体:主要指依据宪法和行政法及其他
有关法律、法规设立,由宪法和行政法及其他有关法 律、法规规定其性质、职能、任务、隶属关系等,承 担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职能的组织或者机构。如部、 委、局等政府机构及其相应机构。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代理 一、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法律行为是指 民事法律行为,即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 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具有以下特征: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3、是一种合法行为。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经济活动主体:依据民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
其他法律、法规设立,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村承包经 营户、个体工商户、公民个人。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1、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 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这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直接体现了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利益和要求,因此, 没有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律关系是不存 在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一旦 确定后,即受国家强制力保护。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是指在经济 管理和协调过程中依法独立享受一定权力和 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享有一定权利的当 事人叫做权利主体,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 则称为义务主体。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主体条件: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经济法律关 系; 是权利义务的担当者; 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经
济
法
主讲:许莲凤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序 引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法 ? 首先是,经济法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 具有很强实用性,易于操作的法律部门,在近年来受 到人们特别的喜爱。 其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加关心 怎样依法进行经济活动和依法及时、全面地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再次是,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掌握更多的经济 法知识,一方面为今后从事经济活动做好法律知识储 备,另一方面提高其法律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的法治 建设。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2、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经济管 理和经济协调关系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一定行 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 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3、义务: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为了满足特定的 权利主体的权利,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实 施或不实施某种经济行为。这是相对权利而存 在的,是法律对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的限制 和约束。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指国家在经济管理 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 系。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关系: (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2)市场运行调控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3、经济法的特征:经济法具有一般法律 的基本特征,即国家意志性、特殊规范 性和应有的强制性。 其特征有: 综合性 经济性 行政主导性 政策性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1、经济法概念: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 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民法通则》就民法与经济法、行政法的关系 问题作了解释: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 系,即横向的财产、经济关系。政府对经济的 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等纵向经 济关系或者行政关系,即不是平等主体间的经 济关系,主要由有关经济法、行政法所调整, 民法基本上不做规定。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法律行为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
分类的角度 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 人有几方 参加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 人是否是有偿行为 成立是否必须按照法律规 定的形式或程序 举例 单方的法律行为:委托代理的 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 的追认等 无偿的法律行为:赠与行为、 无偿委托、无偿消费借贷等 要式的法律行为:《合同法》 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 用书面形式”。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指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的意思表 示与其内心的真实意思一致。
无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 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 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和16周岁以上 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 要生活来源者 进行的行为不具有法律 效力 只能进行与其能力相当 的法律行为 只有在其权利能力范围 内,才有相应的行为能 力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2、部分无效民事行为: 指部分无效且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民 事行为。 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无效部分从行为 开始即无法律约束力,而其余部分仍对 当事人有约束力。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1、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 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 共同指向的对象。 客体是确立权利义务关系性质和具体内 容的依据,也是确定权利行使与否和义 务是否履行的客观标准。 2、客体的类型:物、行为、智力成果。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是指当事人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 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资格和能力。 只有具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资格的当事人,才能参与经 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的 权利和义务。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主体资格的认可:一般采用法律规定一 定条件或规定一定程序成立的方式予以 确认。依法成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也只能在法,则不具有参与相应经济法律关系 的主体资格。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的 概念和特征;掌握经济法律关系构成的 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要素;理解经济法 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以及经济法 律事实的涵义;了解经济法的实施与经 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任何法律关系都具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主 体、内容、客体。 1、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 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为:是 一种意志(国家意志)关系,是由法律规定 和调整的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