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范文

经济法(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范文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本章考情分析2010年教材对本章内容进行了100%的调整。

在2010年的考试中,本章的考试分值估计在5分左右,题型主要为客观题。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体系(★★★)(P2-3)1、经济法是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宏观)和市场规制关系(微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主要调整两类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因此,经济法的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即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也称市场监管法)。

2、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计划调控法,构成了宏观调控法的三大类别。

【解释】财税法包括财政法和税法两个具体的部门法。

其中,财政法包括财政体制法和财政收支法,具体包括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转移支付法等;税法包括税收体制法与税收征纳法。

3、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构成了市场规制法的三大类别。

银行、证券、保险、能源等领域的监管法律规范,也属于市场规制法。

【解释】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可以大略概括为“财金计划调控法,两反一保规制法”。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宏观调控法的有()。

A、财税调控法B、金融调控法C、计划调控法D、反垄断法【答案】ABC【解析】选项D属于市场规制法。

【例题2·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宏观调控法的有()。

A、预算法B、国债法C、政府采购法D、反不正当竞争法【答案】ABC【解析】(1)选项ABC:属于宏观调控法中的财税调控法;(2)选项D属于市场规制法。

【例题3·判断题】经济法主要调整两类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答案】√【例题4·判断题】银行、证券、保险、能源等领域的监管法律规范,属于宏观调控法。

()【答案】×【解析】银行、证券、保险、能源等领域的监管法律规范,属于特别市场规制法。

二、经济法的渊源(★★★)(P3-6)1、宪法2、法律【解释】全国人大每年审批通过的年度预算和年度计划,从法理上说,应与其他法律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解释】《企业所得税法》属于“法律”的范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由国务院制定,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

4、部门规章5、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解释】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 >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例题·多选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不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答案】ACD【解析】(1)选项A属于“法律”;(2)选项B属于“行政法规”;(3)选项C属于“地方性法规”,(4)选项D属于“部门规章”。

第二节经济法的主体一、经济法主体的分类(★★★)(P7)1、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有()。

A、某市财政局B、某研究院C、某公司的子公司D、公民陈某【答案】ABCD2、根据经济法调整领域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宏观调控法主体和市场规制法主体两类。

其中,宏观调控法主体可以分为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市场规制法主体可分为规制主体和受制主体。

【解释1】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立法主体(如全国人大)和执法主体(如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局)。

【解释2】在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是重要的调控主体;而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等是重要的规制主体。

【解释3】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经营者、消费者,可以成为经济法上的受控主体或者受制主体。

【解释4】民法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二者地位平等),而经济法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强调主体的差异性(工商局对企业进行规制时,二者的地位不平等)。

二、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1、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的差异性(P8)(1)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主要是立法机关和部分执法机关,其主体资格需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特别是专门的组织法的规定才能取得。

(2)接受调控或规制的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资格,一般不需要有专门的法律作出特别规定。

【解释】只有某些特殊行业(如银行、保险、证券)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

哪些企业可以卖西瓜,法律没有限制,老老实实接受规制、依法纳税即可;想开银行,则需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法》的限制。

2、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特殊性(P9)虽然受控主体和受制主体主要由民商法确定其资格,但不排除在市场准入方面,基于产业政策的考虑,由专门的经济法规范对其主体资格或者资质条件等作出专门的限定。

第三节经济法主体的行为一、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属性(★)(P10-11)1、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经济法主体所从事的行为,可能是合法的行为,也可能是违法的行为。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基本分类(★★)发动和实施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主体,其所从事的调控行为和规制行为,简称为“调制行为”;对于宏观调控行为和规制行为,接受调控或规制的市场主体,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或遵从,其行为可称为“市场对策行为”。

【解释】根据法律授权,猫负责抓捕偷吃粮食的老鼠,抓到后就地正法。

猫(执法主体)惩治老鼠(受制主体)的行为属于“调制行为”,既然偷吃粮食要面临法律的严惩,是否继续偷吃粮食,老鼠的选择属于“市场对策行为”。

1、调制行为的分类(P11)从调制行为的领域来看,可以分为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

【解释】宏观调控行为又可以分为财税调控行为、金融调控行为、计划调控行为。

2、对策行为的分类(P12)对策行为,是市场主体所从事的具有经济法意义的博弈行为,它可以分为横向对策行为(老鼠与老鼠之间的博弈)和纵向对策行为(老鼠与猫之间的博弈)两类。

【解释】调制行为的效果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策行为有关。

三、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其他分类(★★)1、从主体角度作出的分类(P12)从主体的角度,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非单方行为、自为行为和代理行为。

【解释1】调制行为是国家单方的法律行为,不需要在形式上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经济法主体达成合意(猫抓老鼠不需要事先征求老鼠的同意)。

【解释2】市场主体的横向对策行为发生于多个市场主体之间,属于非单方行为。

2、从行为对象角度作出的分类(P13)根据行为对象,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

其中,调制行为往往被看作是抽象行为(任何偷吃粮食的老鼠都将面临猫的严惩,不是针对某一个老鼠制定的政策),而对策行为则一般属于具体行为(每一个老鼠的对策各不相同,有的选择不再偷吃,有的选择在猫睡着的时候偷吃,有的宁可不要命也要偷吃)。

【解释】调制行为一般属于要式行为(有明文立法,否则猫抓老鼠有些出师无名),而市场主体的对策行为法律一般不作特别的形式要求(老鼠无需将自己的行动方案上报给猫)。

3、从行为效果角度作出的分类(P13)3(1)调制行为有可能是积极的(由于猫的积极工作,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可能是消极的(老鼠遭受灭门之灾,破坏了生态平衡)。

(2)调制行为和对策行为,从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既可能合法,也可能非合法。

【例题·多选题】下列对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属于法律行为B、对于宏观调控行为和规制行为,接受调控或规制的市场主体,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或遵从,其行为可称为市场对策行为C、市场对策行为可以分为横向对策行为和纵向对策行为两类D、调制行为是国家单方的法律行为,不需要在形式上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经济法主体达成合意【答案】ABCD四、行为的四个要素(★)(P14)经济法主体基于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会在客观上形成一定的结果。

1、行为目的(1)从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来看,在其调制行为中,首先要实现促进和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目标”,进而实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

(2)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来看,其市场对策行为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

同时,在同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博弈过程中,也要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效率、利益的追求,恰恰是其进行相关对策行为的动因。

【解释】由此来看,猫的压力更大(要考虑多重目标),老鼠的目标比较单一(在不被猫抓到的前提下偷到更多的粮食)。

2、认知能力(1)对于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认知能力,在经济法上应当特别强调,它尤其关系到对经济规律、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关系到调制行为的成败得失。

(2)如果企业的行为超过了一般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并且利用消费者在认知能力上的弱势来从事违法行为,就会涉及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解释】如果企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执行手段【解释】对于老鼠偷吃粮食的违法行为,派猫去抓还是派狗去抓,这是执行手段的选择。

4、行为结果【解释】经过猫的不懈努力,老鼠偷吃粮食的现象基本(未)消除,这就是行为的结果。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主体行为构成要素的有()。

A、行为目的要素B、行为认知能力要素C、行为手段要素D、行为结果要素【答案】ABCD五、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层级性(★)(P15)1、在税收领域,税收的征收行为是基础性的行为,而税收调控行为则是高层次的行为。

2、在金融领域,货币的发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是基础性的行为;而通过货币市场调控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则是高层次的行为。

【解释】基础性的行为早已存在(货币的发行),随着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加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才使得调制行为更加突出了。

而调制行为的实施必须有依托,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基础性的行为才能实施(没有前面的货币发行,何来后面的调控数量),因此,在理论上才有了两类不同层次的行为。

六、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评价(★)(P16)1、评价标准分为政治标准、经济标准、法律标准。

法律评价的重心,是对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断。

2、无论是调制行为还是对策行为,都涉及到合法性的问题,这既涉及形式上的合法性,也涉及实质上的合法性。

3、对于合法行为的肯定性评价,与对违法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二者所产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不同,因此,应当有效利用相关手段,去约束、引导各类经济法主体的行为。

【解释】对遵纪守法的老鼠授予荣誉称号、对偷吃粮食的老鼠就地正法,恩威并施,综合利用各自手段,去约束、引导老鼠的行为。

第四节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一、调控主体与规制主体的职权(调制权)(★★★)1、宏观调控权(P18)宏观调控权可以分为宏观调控立法权和宏观调控执法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