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民事行为包括有效民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意思表现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范相抵触,也不得滥用法律的授权性法规或者任意性法规。
(二)无效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收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9岁小孩买雪糕的行为),该行为有效。
③除上述情形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可以在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
如在法定代理人帮助下,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出卖人或者买受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合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用的合同,直接有效。
除上述情形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3、欺诈①合同。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因欺诈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
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
属于无效民事行为4、胁迫。
①合同。
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因胁迫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
②单方民事行为;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受胁迫方可以是相对人,也可以是相对人的亲友。
受胁迫的客体可以是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
5、承认之危。
①因趁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②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免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6、恶意串通。
不论其是否损害国家,集体还是第三人的利益,均属于无效。
7、违法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一切与法律的:强制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相抵触的,违法工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均属无效。
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如通过合法的买卖,捐赠形式来达到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目的,属于无效行为。
(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大元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区别;①法律效力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在被撤销之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无效民事行为则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②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申请,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
无效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
但是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确认,该民事行为当然无效。
③行为效果不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选择权,当事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成人的表示使撤销权小米。
如果撤销权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或者仅仅要求变更民事行为的部分内容,并不要求将该行为撤销,则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仍然有效。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其效力溯及于行为的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无效民事行为则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④形式时间不同。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被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无效民事行为当然无效,不存在此种限制。
2、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①重大误解。
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根据《合同法》规定,对于合同是否有失公平进行判断的时间点,应当是:订立合同之时“。
合同订立之后发生的情势变化,导致有失公平的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③乘人之危。
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④欺诈,胁迫。
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才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3、撤销权①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现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依撤销权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
②在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中,并非所有当事人均享有撤销权。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才有权撤销。
撤销权人变更或者撤销的意思表示应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由人民法院或者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其撤销权是否成立。
(对于“重大误解”“显示公平”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撤销权。
)③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该期限属于排斥期间(不变期间),不得适用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4、民事行为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成立之时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一旦被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②合同被撤销后,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双方当事人约定用仲裁方式解决双方争议的条款继续有效。
)③民事行为被撤消后,还将产生返回财产,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
可撤销合同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故一方当事人就撤销合同之诉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合同被撤销受,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四)附条件和付期限的法律行为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①在所附条件成就之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条件成就之后,法律行为开始:生效“②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在所列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所附条件,可以使自然现象,事件,也可以是人的行为(必须合法)但必须是将来有可能发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实。
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已经成就;当事人不正当的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①附生效期限(延缓期限)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虽然已经成立。
但是在所附期限到来之前不发生效力,待期限届至时,才发生法律效力。
②附解除期限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在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行为所确定的法律效力消灭。
所附的条件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如孙某结婚之日),所附的期限可以使未来一个确定的日期(如2013年8月8号),也可以使一个不确定的日期(如孙某死亡日期),但无论是不是一个确定的期限,必须会到来。
二、代理制度(一)代理的概念代理只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代理的法律特征1、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
①代理人从事的行为主要包括三类:民事法律行为(例如订立合同):民事诉讼行为;某些财政,刑侦行为(例如代理专利申请,代理商标注册)。
其中,后两种行为均包含“意思表示“的要素,实际上属于准民事法律行为。
②并非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可以代理,某些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立遗嘱,结婚),双方当事人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①委托合同中的受托人可以以”委托人“的名义,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②经纪合同中的经纪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民法通则》只承认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的代理,《合同法》则承认了隐名代理制度(受托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
①由于代理人保管物品不涉及第三人,不属于代理;②由于传递信息不能独立地进行意思表示,不属于代理。
4、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代理人与法定代理人的区别;①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连个独立的民事主体,而法定代表人与法人同属一个民事主体;②法定代表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就是法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不存在效力归属问题;而代理人从事的法律行为不是被代理人的法律行为,只是其效力归属于被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1、由于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授权的“意思表示“而发生,一次,委托代理的被代理人在授权时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委托代理中的授权行为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
3、委托授权为不要式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或者其他授权方式。
4、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代理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在”内部“可以进行追偿。
(四)代理权的滥用1、自己代理(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2、双方代理(代理双方(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代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三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这人。
无权代理的情形:没有代理权的代理行为;超越代理权的代理行为;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
(五)无权代理的后果1、合同的效力。
在无权代理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而非无效合同)。
2、本人(被代理人)的追认权。
①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②被代理人的追认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
一旦本人拒绝追认,无权代理行为就确定地转换为无效民事行为,由各方当事人按照过错程序承担法律责任。
3、相对人。
①相对人的催告全。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催告在性质上属于意思通知行为,不属于形成权。
无论相对人是否善意,均可行驶催告权。
②相对人的撤销。
善意相对人在被代理人行驶追认权之前,有权撤销其对无权代理人已经做出的意思表示。
撤销权属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
被撤销权的行驶有两个条件:只有“善意相对人“才可以行驶撤销权,如果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无权代理人无代理权,则不能行驶撤销权;撤销权的形式必须是被代理人行驶追认权之前,如果被代理人已经行驶了追认权,则代理行为确定有效,此时善意相对人不能行驶撤销权。
(六)表见代理1、行为人没有代理权。
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