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比感觉要深入,完整④知觉有对象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12、知觉的基本特征①对象性: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知觉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比如,鸡尾酒现象②整体性: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比如我们习惯把不完整的图像看成某个完整的图形③理解性: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比如我们刚刚摸到一个很尖锐的东西就觉得被它扎到肯定很疼④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虽然有着近大远小的特点但是我们知觉中知道这个车子一直是同样的体积。

13、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性原则:大小,形状,颜色或者形式上相似的物体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3)连续性原则:知觉倾向于将刺激组织成我们熟悉的某种模式(4)闭合原则:知觉有将缺口加以“弥补”而成为一个梁旭的完整形状的倾向(5)好图形原则:单纯,规则,对称的图形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6)同域原则:同一地带或者同一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1、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2、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3、边缘意识: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不在焦点意识中。

4、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5、白日梦: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6、幻想:不被现实所约束和限制的想象7、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8、分配性注意: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9、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只觉着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10、外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也称为刺激驱动注意11、快速眼动睡眠:睡眠阶段无,脑波迅速改变,出现与清醒状态时的脑波相似的高频率低波幅脑波,有鲜明的锯齿状波,眼球呈现快速跳动,此时若被叫醒常常说在做梦。

12、非快速眼动睡眠:三四睡眠阶段,脑波变化很大,频率每秒1到2周,振幅增加大,变化缓慢的曲线,经过六十到九十分钟,均不出现眼球快速跳动现象13、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型以及梦境的离奇怪诞。

14、催眠:是认为诱导引起的以后总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5、意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主观性:表现在我们能直接觉知到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却只能简洁理解他人的意识惊艳,我们在面临世界的许多信息中的选择上,把有的信息结合或分开来,不能对于集体内外的所有刺激都加以注意(二)统一性:表现在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一个独特,连贯的意识经验(三)流动性:人的意识经验是统一的整体但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四)能动性:①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队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于环境保持平衡②意识吧我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时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③我们依据巨额知道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起来,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标准16、怎样理解意识水平和意识状态?意识有多种水平我们队信息的加工可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进行:(一)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二)下意识是一种动作行为不在你思维控制之下发生的意识。

不在焦点意识中的物体或事件仍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㈢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㈣潜意识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

而每个人也会经历不同的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有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17、分析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是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注意与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注意是以清晰鲜明的形式让数个同时作用于我们的刺激依次通达我们的意识,注意相识选择一个电视频道,意识相识显示在屏幕上的视觉图像;注意相识一个可变焦距的聚光灯,意识相识该光柱所找到的区域的图像注意控制信息通达到意识的数量,苏让注意与意识在心理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同人的其他心理现象一样,者两种心理现象也是密切联系的18、睡眠分哪几个阶段:五个阶段①阶段一,睡眠的开始,脑波开始变化,频率减缓,振幅变小②开始正式睡眠,浅睡阶段,脑波逐渐不规律进行,会有“睡眠锭”的高频大波幅脑波和“K结”的低频很大波幅脑波③阶段三四十沉睡阶段,脑波变化很大,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④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第九章学习1、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联结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者反应频率或刑事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认为学习的发生就是刺激与刺激或反应与结果联接的形成。

3、认知学习理论:着重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信念等。

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现象,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

4、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于无条件级的相似反应5、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6、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7、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8、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9、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10、强化;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11、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如声音、光等。

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为第一信号系统12、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13、操作条件作用;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记过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再相同的情境中期反应概率会提高的现象14、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

如食物出现可增加鸽子压杠杆次数15、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

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压杠杆,电击就会消失,那么压杠杆次数会增加16、惩罚;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中行为给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17、潜伏学习;是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