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现象划分:A 划分B:1个体心理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2. 心理学派别:A <德国>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法”,构造主义;B <美国>詹姆斯→“意识流”,机能主义;C <美国>华生、斯金纳→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行为主义;D <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E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3.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A 心理地形学观点对心理结构的看法: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层次。
B 结构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C 心理动力观点认为心理驱动力是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生之本能-性本能、死之本能D 发展观点 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E 适应观点:是指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于对抗焦虑。
4.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安静状态转为较为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冲动。
5. 感觉对应的脑部位:•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 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
•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
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同的感觉。
• 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语言区:大脑皮质 联合区6.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即反射弧非条件反射特点:①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形成;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③反射弧永久固定7.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大题)①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
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③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8. 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小题)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抑制过程:刺激停止和削弱相关区域的活动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扩散:条件反射的泛化;集中:条件反射的分化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正诱导:由抑制到兴奋;负诱导:由兴奋到抑制9.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10.感觉分类:书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持续影响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之为感觉适应。
例子:先吃苹果,后吃柑橘;冷水热水交替使用12.Purkinjie效应:在日光下看起来明度相等的红花和蓝花,到了黄昏时,即光度变弱时,两种花的色调都变淡了,但蓝花看起来却比红花显得亮些。
这种现象,即当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转换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叫做Purkinje效应。
13.暗适应:人眼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明适应:在光亮中视觉感受性很快下降的过程感受性:P113 P1241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15.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6.空间知觉: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要素的察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17.视空间知觉的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调节、辐合对象重叠、线条空间透视、纹理梯度、运动视差/透视双眼视差18.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9.似动知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移动看成是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真动知觉:就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20.诱导运动: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或者两个以上的彼此空间关系的改变而引起的诱导运动21.运动后效:就是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22.意识:是个体的觉知状态,即对自身、外部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23.清醒状态:β波,频率较高,波幅较小,每秒14到30个周期。
安静和休息状态:α波,相对频率较低,波幅稍大,每秒8到13个周期。
睡眠状态:△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24.睡眠阶段:①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肌肉放松,出现急促抽搐,约10分钟。
②偶尔会出现“睡眠锭”(sleep spindle)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约20分钟。
③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大而慢的△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
约40分钟。
④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
25.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
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2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7.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28.分类: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9.注意的4个品质及其影响因素:(大题)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
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②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③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比如: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④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30.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8)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出现瓶颈。
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某种过滤器来进行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
31.衰减模型: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
32.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异同相同点:1、两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2、过滤器的位置在两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3、过滤器的作业又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具有知觉性质,因此,二者并称为知觉选择模型。
不同点:过滤器理论中的过滤器是“全或无”性质,什么都未选择的通道是完全关闭的;而衰减模型则认为未选择的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只是关小或阻抑。
33.记忆:传统定义: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论的定义: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34.分类:a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记忆内容对时空关系的依存性: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c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d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35.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6.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37.记忆过程:编码—存储—提取38.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39.部分报告法实验:斯柏林方法:给字母卡片中的3行字母的每行都配以声音信号。
上行-高音,中间-中音,下面-低音。
并事先将这种配对告诉被试。
被试在卡片呈现后,若出现高音,就报告与之配对的上行字母,其他同理。
声音的出现随机安排。
卡片呈现时间为50ms,然后立即呈现一个声音信号(即时回忆)。
平均正确数=9结果: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其容量非常大,且保存时间非常短暂。
40.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4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1、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二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记忆负荷量对二者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一规律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受这一规律的限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内隐记忆则不同。
42.外显记忆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他在实验早期阶段学习过的材料的测验,比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43.内隐记忆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去提取信息,只要求他们专注于眼前的作业。
如知觉辨认、补笔、词干补笔。
44.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45.知觉辨认: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