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嵩山地质实习报告

嵩山地质实习报告

嵩山地质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嵩山交通位置和自然经济地理第二节实习目的、内容和起止时间第三节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章地层第一节新太古界第二节古元古界第三节中—新元古界第四节下元古界第五节上古生界第六节中生界第七节新生界第三章岩浆岩第一节辉绿岩墙观察点第二节花岗岩采石场观察点第四章构造第一节构造运动第二节路线观察到的构造运动第五章实习区矿产资源概况第一节优势矿产第二节其他矿产第六章地质发展史第一节太古宙~古元古代阶段第二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阶段第三节震旦纪~三叠纪阶段第四节侏罗纪~第四纪阶段第七章结语第一章绪言第一节嵩山交通位置和自然经济地理一、交通位置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市西南80km处登封市境内,亦包括巩义市、偃师市的部分区域,东西平均长36。

24km,南北宽14.42km,面积450.12km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5′48”~113°11′55",北纬34°22′28”~34°36′40".嵩山及邻近区域已经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郑少高速(郑州—少林寺)、少洛高速(少林寺—洛阳)、永登高速(永城—登封)已经全部建成通车,只需半小时车程即可向东到达郑州、向西到达洛阳。

京九、京广、焦枝、陇海、新荷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嵩山邻近城市。

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嵩山地区开展地质实习。

图1-1 嵩山地区交通位置图登封市就位于地质公园的中心,自市区到每一条观察路线都有柏油公路相通,有的观察点可以乘坐市内公交车直接到达.嵩山地质实习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二、自然经济地理嵩山地处北温带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0.2℃.嵩山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1月份平均气温0.4℃,最低气温—15。

5℃;7月份平均气温26.3℃,最高气温40。

5℃。

嵩山地区年降水量为700~800mm,7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0%~26%;4~10月集中年降水量的85%~89%。

嵩山是避暑胜地,嵩山山上山下温差(平均)达4℃~5℃,每到夏季,常有游人来嵩山避暑。

嵩山山脊两侧山坡陡峻,平均坡度在30°以上,近乎直立的陡崖随处可见,其中九朵莲花山的三皇寨的许多山峰崖壁直落谷底,故有“嵩山天下峻"之称。

嵩山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特别茂密。

正是由于茂密的植被影响地质路线观察,原少林寺西山-初祖庵实习路线遂被迫取消,而更换为太子够路线。

登封市是国家重点产煤市和全国煤炭重点开放区。

登封又是全国“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仅属中央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8处之多,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城市。

登封市经济比较发达。

第二节实习目的、内容和起止时间一、实习的目的嵩山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是通过短期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嵩山地质实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在野外观察、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熟练掌握地质罗盘等地址工具的使用,熟悉地形突的使用和判读知识,初步了解和分析地质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质素描图的基本方法和地质报告的写作方法.通过嵩山地质实习,使学生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得到初步锻炼、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的内容为实现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本次实习安排了以下实习内容:①有老到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初布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②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三大岩石的主要岩性类型及其矿产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及鉴定标志,进一步锻炼鉴定矿物和岩石的方法,学会野外观察和描述矿物和岩石.③观察区内褶皱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及其鉴别特征和依据,学习在野外识别断层和褶皱的方法,了解其形成作用及其对区域地层分布和矿产的控制作用.④沿石淙河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岩溶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沿书院河观察河流阶地,建立地壳演化的基本概念.⑤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以及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节理、断层产状和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⑥组织学生游览地质名胜、参观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⑦练习编写简要的地质报告,学习归纳分析和总结野外观测的成果。

三、实习截止时间、组队和分组情况及指导老师开始时间:2011年5月04日截止时间:2011年5月12日组队、分组情况:本次实习全班共计33人,一共分为11组,每组三人。

指导老师:宋党育老师、张良老师第三节完成的工作量一、地质观察路线和观察点数图1—2实习路线图路线一井湾—元古宇、中岳运动界面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五指岭组观察点②嵩山群庙坡山组观察点③中越运动界面观察点④五指岭断层观察点(共计4个观察点).路线二中岳庙—古元古界、褶皱、节理、飞来峰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少顶山背斜②节理、交错层理观察点,罗汉洞组观察点③黄盖亭飞来峰观察点(共计3个观察点)路线三唐窑—下古生界、少林运动界面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张夏组灰岩观察点②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观察点③馒头组观察点④朱砂洞组观察点⑤少林运动界面观察路点(共计5个观察点)路线四稻田沟—上古生界、中生界、地表水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加里东运动界面观察点②太原组观察点之一③太原组观察点之二④砂锅窑砂岩观察点⑤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和平顶山砂岩段观察点⑥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王堂水库观察点(共计6个观察点)路线五石淙河-断层谷、岩溶地貌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大石淙观察点②小石淙观察点(共计2个观察点)路线六龙山—太古宇、嵩阳运动界面、泉水、辉绿岩墙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登封群郭家窑组观察点②嵩阳运动界面观察点③泉水观察点④辉绿岩墙观察点(共计4个观察点)路线七:嵩顶—褶皱构造、地貌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平卧褶皱观察点②嵩阳运动界面观察点③嵩顶观察点(共计3个观察点)路线八飞机场—花岗岩、风化壳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秤砣观察点②花岗岩采石场观察点③风化壳观察点(共计3个观察点)路线九玉皇庙—新生界、登封大断层、河流阶地观察路线(半天)观察点:①古近系始新统张家村组观察点②登封大断层观察点③石秤花岗岩与嵩山群罗汉洞组石英岩的侵入接触界线观察点④(共计4个观察点)二、采集标本和标本数量、绘制地质素描图采集标本和标本数量:本次实习共采集标本20余块,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沉积砾岩、变质砾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叶岩、砂岩、大占砂岩、铁里石(硅质岩)、辉绿岩、山西式铁矿、铝土矿、花岗岩、燧石、紫红色砂岩、泥岩、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结核、大理岩等。

绘制地质素描图:绘制井湾往北2公里断层素描图(倾向193°,∠49°)。

图1-3 井湾往北2km断层素描图第二章地层嵩山地区岩石地层单位之间有五个明显的不整合接口,即登封群与嵩山群、嵩山群与五佛山群、五佛山群与寒武系(含罗圈组)、中奥陶统与上石炭统、上三迭统与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代表一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的结束和另一新的演化阶段的开始,是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

嵩山地区的五个不整合面代表了该区地壳活动的不同发展演化阶段.嵩山地区地层之间既有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因而这里是一个优越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一个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

嵩山地区地层形成于五个地质“代”,曾长期被称为“五代同堂”。

长期以来,国际地质界根据生物进化的总体面貌并结合重大地质事件,把地质历史分为显生宙和隐生宙,隐生宙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这五个年代的地层在嵩山地区都有分布,故称“五代同堂”。

第一节新太古界嵩山地区时代最老的底层为新太古界登封群(Ar3D),主要分布在登封市君召乡以北的老羊沟、石牌河等地,在登封城区片麻岩套中仅呈零星包体产出.登封群为一套深度区域变质岩系。

该群岩性复杂,主演为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等。

该群下部片麻岩受强烈混合岩化形成混合岩;中部以斜长角闪片岩为主;上部以浅变质片岩类.登封群顶部被古元古界嵩山群等地层不整合覆盖,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新太古界地层自上而下分为三个组—石牌河组、郭家窑组、老羊沟组。

一、石牌河组石牌河组(Ar3sh),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局部混合岩化强烈,呈条带状、条纹状和变斑状混合岩和均质混合岩.原岩为基性火山夹中酸性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

该组厚度大于256m.二、郭家窑组郭家窑组(Ar3g),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二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夹钙质绢云绿泥片岩、薄层大理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等,以灰绿色斜长角闪岩类为主要特征。

原岩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在变质岩较浅地段可见杏仁、气孔、集块和火山角砾等火山岩构造,其中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和正常沉积的碎屑及碳酸盐岩。

有大量中基性—酸性岩脉侵入,有些地段混合岩化强烈.该组厚857m。

三、老羊沟组老羊沟组(Ar3l),下部为白云母和石英片岩、白云母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和少量石英片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上部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变质砾岩和含砾绿泥石英片岩。

该组厚630m。

第二节古元古界嵩山地区古元古界由嵩山群(Pt1S)组成,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嵩山群构成中岳嵩山骨干,故又称嵩山石英岩。

嵩山群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组—罗汉洞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为一套碎屑岩夹碳酸盐组合,是浅变质强变形沉积地层。

嵩山群与下伏登封群和上覆五佛山群均为不整合接触(图2-3、图2-4).一、罗汉洞组罗汉洞组(Pt1l)为一套单调而稳定的石英岩层,下部为中粗粒石英岩,底部有1~3层石英砾岩;中部为中细粒石英岩;上部为中粗粒石英岩,夹绢云石英片岩。

岩石单层厚度较大,一般为厚—巨厚层状,单层厚度达15m.罗汉洞组厚490~750m。

下部以底砾岩为标志与登封群不整合接触;上部以石英岩层为基本结束、绢云石英片岩大量出现为标志与五指岭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岩层具粗细相间的韵律性特征,其中普遍发育对称波痕、交错层理、泥裂、槽模、沟模按照岩石组合等沉积构造,属河流-滨海沉积。

罗汉洞组岩性坚硬、难以风化,多形成陡峭扇风,构成中岳嵩山的脊梁(太室山、少室山)。

石英岩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一般为95%,有的可达98%以上,可做硅石、玻璃原料。

二、五指岭组五指岭组(Pt1w)按照岩石组合可把五指岭组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段。

岩层属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在五指岭地区该组厚747.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