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谈话讨论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和三角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二)情境引入
现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要把它分成4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蛋糕,该怎么分?(三)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问题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3条)
[问题2]下列各图中的D、E是各边的中点,哪条是中线?哪条是中位线呢?
[问题3]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有什么区别?(端点不同)
2.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1).猜想:观察图形,猜想DE与BC有何位置关系,有何数量关系?
(2).度量:度量一下你手中的三角形,看看是否有DE=1/2BC?
(3).证明:(你是如何验证DE∥BC,DE=1/2BC?)
将△转化为(展示过程)
(4).归纳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 DE是△ABC 中位线,
∴ DE∥BC,DE= 1/2BC.
或者∵ DA=DB,EA=EC
∴ DE∥BC,DE= 1/2BC.
或者∵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 DE∥BC,DE= 1/2BC.
(四)例题讲解
例1.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①若∠ADE=65°,则∠B=_____度,为什么?
②若BC=8cm,则DE= _____cm,为什么?
③若AC=4cm,BC=6cm,AB=8cm,则△DEF的周长=______
④若△ABC的周长为24,△DEF的周长是_____
⑤图中有_____个平行四边形
(五)情境再现
现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要把它分成4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蛋糕,该怎么分?
沿着三角形蛋糕的三条中位线切,可以将三角形蛋糕分成4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蛋糕。
(六)小试牛刀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接AC,如图所示
∵在△DAC中,AH=HD,CG=GD
∴HG∥AC,HG=1/2AC
同理可得EF∥AC,EF=1/2AC
∴HG∥EF,且HG=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归纳总结] 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七)课堂小结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八)作业布置
1、P49练习题第3题;
2、P62第16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发现-应用”的启发性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
学生课堂上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探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