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也称文学学。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视界融合: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广义的文化概念:(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移情说: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性说的创立者是德国美学家里普斯。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距离说:就是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距离说”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

‘距离’指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实际生活世界保持适当距离,以进行审美移情。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人乎其内,故能写入。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

“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它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它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

语言:是一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文学中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文学语言:即标准语,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语句的构成法则。

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

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

对偶: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倒装: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自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

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

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注意它与典型性格的辩证关系。

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识记此概念应依次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内涵,并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