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

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

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

折中义文学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

这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11 .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一是说话人,这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二是受话人,这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三是本文,这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四是沟通,这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五是语境,这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12 .审美无功利性。

这是由德国美学家康德提出的概念,认为审美具有不指向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文学中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13 .直觉。

直觉,这里指审美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14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这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15 .文学的双重性质。

这是指文学同时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性质。

这表明,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

16 .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具体地说,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17 .含蓄与含混。

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比较而言,两者的不同在于: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则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但两者在实质上又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18 .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9 .文学创造材料。

这是指储备在作家内心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具体地说,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无意获得的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0 .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积累材料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及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获得的一种独特感知。

21 .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22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

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

23 .回忆与沉思。

回忆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指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沉思则是在寂静和独处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加以深沉思索的心理过程。

24 .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

它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

联想有三条规律: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相关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25 .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往往表现为对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是非预期的和转瞬即逝的,但却是长期思索的结果。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

直觉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直觉与灵感有不同:第一,灵感是长久思索和艰苦劳动之后的的成果,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突兀判断;第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第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26 .理智与情感。

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认知和思维。

情感则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则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节制动力的规范,两者都不可缺少。

要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需要很好地调节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7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能表达意义的有机整体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但暗中对排列和组合材料发生作用的深层心理能力。

这两种心理能力共存于艺术构思过程之中。

意识对无意识起着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无意识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意识向无意识提供材料,二是意识为无意识指引方向。

28 .综合。

这是指艺术综合,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中心意念去加工和改造现有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形象的过程。

29 .突出和简化。

突出是作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特别的过程。

简化则是作家有意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以便传达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简化与突出的区别主要在于:突出是以浓墨重彩或淡化背景来吸引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或意念身上的所有遮蔽物都全部剥掉而只抽离出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

30 .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违反常规或事理中创造意象的方式。

陌生化是指作家构想艺术形象的反常或奇特方式,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新奇感受。

陌生化与变形有密切的联系,即都是将习见的事物以别种奇异方式呈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的通常形状,而陌生化则倾向于用不习见的方式来描写事物,使人产生奇特的新鲜感。

31 .即兴与推敲。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

推敲是作家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和妥贴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文字操作情形。

即兴与推敲其实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不可绝对地分开。

32 .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33 .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4 .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侧重以暗示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35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18 世纪末兴起于欧洲的文学思潮,主张文学是作家的情感表现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等。

浪漫主义突出主观表现性和虚幻性,强调情感、理想、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崇尚自我表现,将理想型文学伸展到极致。

36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19 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文学思潮,主张文学是作家对客观现实加以再现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斯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俄国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等。

现实主义突出客观再现性和逼真性,强调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忠实地再现现实,描绘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画卷,揭示其真实性,成为现实型文学的典范形态。

37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是19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欧洲的文学思潮,主张文学是作家的情感或理智的间接暗示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马拉美、魏尔伦和兰波等。

象征主义突出暗示性和朦胧性,主张以主观意识的客观对应物来暗示主观意识,建造一个寓意深长的符号世界,成为象征型文学的典范形态。

38 .现代主义文学。

这是西方在20 世纪初兴起的综合性的文学思潮,包含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众多文学流派或思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