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媒体时代的阅读

多媒体时代的阅读

多媒体时代的阅读
一、多媒体时代的多层次多元化阅读
1、人分多少族群,就会有多少吸纳知识与文化的方式
(物质文明发展:从工业1.0到4.0,蒸汽机、电灯电话、电脑互联网、智能化……千百年来竹简帛书、横排竖排的各种纸上书,一时间变成了一机在手,地球村几乎所有的馆藏图书都在我掌中……)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在多种场合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图片、视频、音频,各种公众号、五花八门的直播,随时随地翻阅。

前些天一个农家子直播农事和农村生活,赚的钱比种地多好几倍。

有人直播货品拆装过程,也发了大财。

)手机已经成了移动书库,不久的将来,手掌、墙壁、触手可及的平面甚至所有物品,都可以成为载体,把你所需要的知识、讯息,包括经典和娱乐资讯随时随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无序阅读的时代,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阅读快餐化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实体图书馆如何集纳梳理海量信息,为读者提供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服务?
2、科技正呈指数级、迭代发展,倒逼着人们不停地刷新自己的大脑。

(百分之十的神一样存的人负责创新、管理,余下的大多数被养起来,娱乐至死……)面对推山断崖式的梦幻般不停更新的现实,星
空不仅在天上,星空就在脚下,跳下去还是飞起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命题。

(一个人终生不变的身份是“学生”,若要青枝绿叶有滋有味地活着,阅读是终身制……)
3、现实社会风云变幻,打个盹就会掉队,决定了一个人终生学习不敢懈怠,这就是新人类的宿命。

要想青枝绿叶有滋有味地活在当下,不但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更需要足够的思想能力、智慧结晶、人文情怀——
人非生而知之,再大再红的苹果,都得有一个苹果把儿连接凹下去“肚脐眼儿”。

徐玉诺的诗在五四时期是星月一样的存在,他,师从的是泰戈尔……萧红、张爱玲、鲁迅、矛盾,也不是天生的。

《有情如画时》受益于《小银和我》,那些高山仰止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个人的生活积累再厚实,也得去历史的馆库里寻找让灯笼亮起来的火种……
书的样貌可以改变,人类的阅读习性不会改变。

二、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是一种互补关系
1、人们需要纸质图书。

A青少年学子读书,是汲取拔节抽枝的营养;B中年人一卷在手,在提高创造力和职场竞争力的同时,丰富
思想,拓展情怀,辽阔视域,让人格辐射力更上层楼;对于秋光中的老人,读书就是读自己……
2、对于胸藏丰厚之人,数字化阅读省时省力。

有高考学生答不出题,说:百度一下啥都有了,还精确到标点,根本没有必要死记硬背。

可是,百度一下是要关键词的,你连关键
词都不知道,百度什么?青少年读书是喝书,因为心间空空荡荡,有地方存放,还是硬盘。

人活得久了,心里满满当当,再好的书也没地方搁了,只能存在软盘上,即用即删……
经典无处不在,何必分线装书还是电子书?
3、纸书和电子书的互补:海量信息江河奔流,纸上的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的,慢慢地把厚书读薄,读出筋脉,然后按图索骥,去网上复制粘贴,方能抓住重点,捞到大鱼,而不必浪费时间海搜。

反过来,网上得来的东西,特别是经典,必须与靠谱的原版纸书比照印证,方可使用。

三、读书,和一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
1、阅读,与一个人的生命深度与宽度密切相关。

A人与文字的关系:语言是人的精神面容,呈现出一个人的灵魂样貌;B经典名著纸质书,皆是贤者、智者、仁者洗脱了俗世肉身的赘物,将生命还原成了最朴素的文字。

那文字让人沉静,让人回归本真,得以细细打量
被忽略已久的人情物意,曾经或是正在遭遇的种种烦难,一时化为山间岩瓣水中沙洲,世事皆可原谅……这种阅读,让思绪默默穿行于字里行间,会心处一笑,遇到相熟的灵思妙想,欣然认领,一时思通古今中外,仿若编钟泠然和鸣,此等读书之乐,有声光伴随的其他种种,难以相提并论。

2、人的心灵也要饥餐渴饮的。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如何筛选扑面而来的海量资讯?怎样抵抗异化和平面化?A、要有明确的目标,哪怕是为了教育子女,为了写一篇小小的博文,为了做一顿好吃的饭菜,大小的目标都是磁石,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读书上网,如有神助,与之相关信息都会百川归海,被吸纳过来。

等到块块相连的目标串珠成桥,什么样的河也能过去。

我更欢没有目的地读闲书,这是一种救赌,让心慢慢安静下来,看到了水上的波纹,树上的风……
3、人在世间行走,读与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

《批判性思维工具》《与神对话》成功人士的工作日志。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扎根生活地垄的根须……
四、图书馆不断升级、变换模式拓展,永远不可替代
(十九大报告——精神服务)
1、图书馆不断扩容升级,音像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对馆藏图书分门别类,精细化、系统化,开通通向四面八方的路径,让读者很快找到自己所需所爱的阅读对象……
2、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参与其中,与作者对话。

(三个层面,平面文图之上有花有香有果,之下,有块根一样的思想,字词一个个都是波光流荡、连通古今的泉井。

所以,读书得有让心沉静下来的氛围。

从这一点讲,图书馆是读书的最佳场所。

(书店、茶社、咖啡馆,都在借书籍增加客流量)
3、分享北大教授陈春花的一个观点:这次知识革命(智能化),淘汰的不是工具,是人!她说:我早上起来给自己规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不要看手机,睡觉前一定不看手机,这是两个现在给我自己的硬性规定。

如果不是这样硬性规定,就会被一大堆的信息淹没。

陷入到难以选择的境地。

难以选择,就无法创造价值。

一个人想要把知识盘活,变成自己大脑的构成部分,生发出独一无二的创意,你就必须读书。

五、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经历(互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