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试卷综合分析题精选精练2018.4.26奉贤:(二)现代化的世界进程(20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观察下列地图示意,结合所学,回答问题:23.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______。
(填写编号)紧随其后的是______、_______。
(填写编号)(6分)24.概述编号①代表的国家在整个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
(6分) 25.以时间和空间为维度,简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8分)(二)现代化的世界进程(20分)23. __③__;(2分) __①__、__⑤__。
(各2分,不分先后顺序,共4分) 24.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紧随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引进英国技术并有所创新。
(2分)工业革命的深入引发美国南北经济制度矛盾激化,导致内战爆发;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决了土地问题,迎来了工业化新高潮。
(2分)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突飞猛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化国家。
(2分)25. 18—19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2分)此后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和东亚逐次扩展;(2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俄等欧洲主要国家,北美、东亚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
(2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和掠夺中,被迫纳入现代世界体系。
(2分)①②③ ⑤④浦东新区(二)罗斯福的是与非富兰克林·罗斯福对美国传统做出了一些重大调整,并引起广泛争议。
大概很少有比罗斯福总统更受赞誉和憎恨的了,直至今天,一提到他的名字,有人会充满怀念,有人则骂不绝口。
没有谁能创下空前绝后的纪录——在美国连任四届总统,执政长达12年之久。
……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恐怖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出的年代。
不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他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改编自(美)爱德华·雷利《罗斯福》问题:23.依据提示完成下表(6分)24.依据材料和所学,列举罗斯福所挑战的经济政治“传统”两例。
(6分)25.依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理解对罗斯福的褒贬?(8分)(二)23.①1929年;②变革;③太平洋战争或反法西斯战争或“二战”。
(6分)24.经济方面:以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代替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整顿金融、以工代赈、调整工农业等措施;国家干预社会,尝试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4分)。
政治方面:总统扩权挑战美国现行政治制度(或惯例)(或具体回答总统长期连任,行政权扩大,挑战三权分立体制也可)(2分)。
25.(8分)答题思路:水平1:首先能指出对罗斯福的褒贬是因为评判的立场与视角差异(2分);能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罗斯福推行新政和参加二战对美国和世界人民的贡献和影响(4分);能结合唯物史观,对罗斯福行为进行辩证的看待(2分)。
评卷思路:首先能指出对罗斯福的褒贬是因为评判的立场、视角差异(2分)。
如褒:罗斯福推行新政和参战是为应对经济危机和战争威胁而推出,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危机(2分);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战胜法西斯对美国和人类文明的威胁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效仿,对战后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任一,2分)如贬:罗斯福连任四期总统,行政权扩张较快,冲击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干预经济,削弱了市场作用,增加财政负担重,成为20世纪后期西方出现“滞胀”型危机的原因;罗斯福在二战期间很多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也产生较多的消极影响。
(任一,2分)水平2:能辩证地理解对罗斯福褒贬,但没有认识到评判立场、视角的差异导致褒贬的形成。
(6分)水平3:仅从一个视角分析(2—4分)水平4:其他(0分)宝山区(二)德国崛起的道路 (20分)材料一:“德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以能较快地发展,是同运输业的先行分不开的。
按照德国历史学家特莱施克的看法,铁路的修筑,稠密的铁道网的形成,以惊人的急剧方式把德国从经济停滞中拖曳出来,从而改变了德国的整个面貌。
①……从1850年到1913年,运输业的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和净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3%,2. 9%和6.4%,同期,采矿与制盐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 2.0%和5.1%,工业和手工业分别为1.9%,1.8%和3.8%。
②(《欧洲历史统计1750-1970》)运输业的先行发展,不仅使统一的国内市场迅速形成……而且带动了与之紧密相联的钢铁工业、一般机器制造业、电气工业、造船业、车辆制造业等许多部门的发展,这是德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跳跃发展的前提。
”----林进成《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问题:23.上述材料一中划线部分,属于直接证据的是,属于间接证据的是。
(填写序号)(4分)24.上述材料一中划线部分①的主要看法是;上述材料一中划线部分②的主要结论是。
(4分)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4分)25.对于德国的崛起,你是否同意两位学者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8分)23. 直接证据:②;间接证据:①。
(4分)24.①:铁路建设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②:运输业的发展快于工业。
(4分)材料一: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材料二:国家统一和容克地主贵族的领导使德国实现工业化。
(不得摘抄原文;大意相近即可)(4分)25.(8分)同意/部分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3+3)同意,两位中国学者都看到了工业化推动了德国的崛起,只是视角不同,林是从经济视角分析了运输业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钱从政治视角分析了容克地主贵族完成了统一并在其领导下推动了工业化,完成了崛起。
部分同意,同意林的观点,近代各国的崛起的推动力是工业化,林从经济视角分析了运输业是工业化的前提;同意钱的观点,从政治视角,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容克地主贵族是德国崛起的政治主导力量。
不同意,两位学者的分别从经济或政治单一的视角分析了德国的崛起。
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除经济、政治因素外,还有科技、外交等其他的因素。
崇明(二)工业文明的兴盛(20分)材料一:“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23.完成以下展板内容。
(10分)材料二: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笔下的工业革命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心)后,留下精彩评论:“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
从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
24.托克维尔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有什么印象?(2分)用文中的关键词说明理由。
(2分)25.结合已有知识,谈谈你对作者“精彩评论”的看法。
(6分)(二)工业文明的兴盛(20分)23.完成以下展板内容(每项1分,共10分)①启蒙运动②开辟新航路③资产阶级革命④工场手工业⑤英国⑥万能蒸汽机⑦现代工厂⑧19世纪70年代⑨电机的发明和运用⑩垄断组织24.印象:褒贬兼有(2分)理由:褒:文明的奇迹、足赤的黄金(1分),贬:野蛮的发展、肮脏的下水道(1分)25.作者既赞扬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又抨击其造成的问题。
(2分)机器生产、现代工厂制度,促成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足赤的黄金,堪称“文明的奇迹”(2分);但是工业时代初期“血汗工厂”的种种现象,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严重状态,造成严重的人文主义灾难,的确是“野蛮”发展。
(2分)虹口;(二)“二战后的国际关系”(20分)某班同学围绕“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这一主题开展了分组探究活动。
第一组:解读漫画信息注:Wartime Alliance意为“战时同盟”23.结合所学,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的是哪两个国家?概括漫画反映出的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并将史料评估中“漫画史料的局限“补充完整。
(4分)第二组:分析文献信息“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往来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通过这些信件和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发生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得以平息的根本原因。
——刘金质《冷战史》上卷24.选取并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
(6分)25.根据材料,你如何理解作者对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历史解释?6分)第三组:制作学习卡片26.结合所学,将该组同学制作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卡片补充完整(4分)23.国家:苏联美国(两个国家都写对1分,写对1个不给分) 特点:美苏冷战(或美苏两极格局)。
(1分) 史料评估——漫画局限:可能经过审查,无法反映大众观点;通常会有刻板印象或夸张痕迹;带有漫画家自身的经验和观点的局限(任取2点2分)24.选取并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
(每点2分共6分) (1)美苏两国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2)通过信件和秘密渠道,美苏达成谅解。
(3)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
25. 三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共6分)角度一:“两人虽然互相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危机双方在避免核大战问题上存在共识,“要共识,搁置危机”是化解危机的先决条件。
角度二:“通过这些信件和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谅解”---双方通过有效途径,积极对话,防止了战争爆发。
“要对话,不要对抗”是化解危机的必要途径。
(2分) 角度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核战争会带来人类的毁灭,(1分)力量的均衡时防止世界战争的有效机制,“要多极,避免单级”(1分)杨浦(二)回望戊戌变法(20分)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
两个甲子之前的戊戌变法,既是晚清系统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