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

九年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

九年级一模试卷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谐音歇后语充分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集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读起来饶有趣味。

下面不是谐音歇后语的一项是()A.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B.狐狸们吵架——一派胡言C.油画卷门神——话里有话D.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2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总是生活的缩影。

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B.晓雪评论郭沫若散文诗《白鹭》,认为这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C.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呼兰河传》都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D.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

3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法布尔笔下的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B.王树增的《长征》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方式全面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C.《飞向太空港》全景式书写再现了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国外商业卫星的全过程。

D.法布尔经常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观察,并思考昆虫器官的功能。

4 .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琐屑(xiè)倔强(jué)叱咤风云(chà)B.阴霾(mái)赫然(hè)正襟危坐(jīn)C.窒息(zhì)点缀(zhuì)随声附和(hè)D.馈赠(kuì)周济(jì)更胜一筹(chóu)二、字词书写5 . 下面这则应用文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寻物启示本人昨天下午不慎在新世纪超市丢失蓝色背包一个。

包内有小米手机一个,工行卡一张,人民币150元。

望拾到者与本人联系,不胜感激!此致敬礼!王明 2018年4月18日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天,你“刷脸”了吗?最近,上海一商家推出了刷脸支付系统,它通过对人脸的扫描识别,确定支付人,从而划走其账户资金,完成支付。

其实,人脸支付不是头一回听闻。

人脸和指纹、掌纹、声音等这些人体生物特征都可以作为密码“随身携带”,使用起来的确方便。

那么,“刷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刷脸”,是“人脸识别”的俗称。

“人脸识别”又称“人像识别”或“面部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它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

人脸识别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

人脸识别主要分四步完成: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匹配与识别。

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掌纹识别、视网膜识别、骨骼识别、心跳识别等都属于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是随着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

人脸识别具有自然性和非接触性,可以快捷、精准、安全地进行身份认定,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能隐蔽使用。

人脸识别能够应对复杂的光照并支持多种人脸姿态,可以精确定位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脸部轮廓等面部关键区域位置,制成独一无二的“脸谱”,以便通过已存“脸谱”和待识“脸谱”的快速比对,实现准确识别。

人脸识别也具有不可复制性,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识别对象。

人脸识别系统已在安全、海关、金融、军队、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门锁、考勤、手机解锁、电脑登录认证、人脸支付、特殊人物识别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通过手机镜头在手机上做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注册、认证、登录等,使身份认证过程更安全、方便。

由于人脸比指纹等视觉辨识度更高,所以“刷脸”的应用前景更广阔。

“刷脸”曾经被视为“奇思异想”,直到前几年,还是一句“调侃”之词。

然而,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数字化生活的大环境之下,“刷脸”已成为现实场景,并呈日益普及之势,人们对于“刷脸”的需求和热情也与日俱增。

人脸识别技术正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安全。

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解决人脸相似性、易变性等难点,让更多的人享受“刷脸”的“乐趣”。

6 . 下列关于“人脸识别”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脸识别,俗称“刷脸”,又称“人像识别”或“面部识别”,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B.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集多种技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C.人脸识别是用摄像头采集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检测跟踪进行人脸识别的技术。

D.人脸识别是分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与识别四步完成的技术。

7 .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脸识别技术与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样,都是随着光电、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

B.人脸识别具有不可复制性,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识别对象。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过程更加方便、安全,人们对“刷脸”的需求与日俱增,“刷脸”正日益普及。

D.人脸识别技术虽已普遍使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怎样处理人脸相似性、易变性等难点问题上,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8 . 请结合全文,说一说“刷脸”即“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好处?阅读赵廷河的《天寒又见梅花开》一文,回答小题。

①也许是受古代文人的影响,我一直喜欢顶霜傲雪的梅花。

②进入腊月,天寒地冻。

太阳挂在空中,很明艳,却总好像放不出一点热量的光芒。

一排排落尽树叶的杨树树梢吱吱地奏着寒冷的冬曲,更加衬托出寒彻刺骨。

街上行人渐稀,都给寒冷的北风逼仄到温室里去了,只剩下一天一地的寒潮。

这时日,一场大雪铺天盖地的降临,那真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天寒又见梅花开。

我家室内阳台上的那株腊梅又开花了。

正所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寒舍内腊梅花瓣纷纷扬扬张着,俨然薄薄的红唇,有些不胜娇羞的样子,抿着嘴,红着脸,各尽其志,散发着馨香。

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花诗意盎然的气息。

③到过广州南雄梅岭的游客或许知道,在梅关古道南坡的“半山亭”旁,安放着一块勒石,上面镌刻着何香凝的一首《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

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初绽的梅花让何香凝想到北伐战争的艰难曲折和革命志士的坚定的革命精神。

1926年12月7日,何香凝来到广东大余县时,正值冬日,梅岭为大雪覆盖,只有红白的梅花盛开,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了何香凝,以致她在岭下等船时,又独自返回梅岭观赏。

梅花傲立雪中,悄然开放,何香凝感慨无限,赋诗一首《重游大庾岭》:“十月重观岭上梅,黄花笑雪傲霜开。

梅兰菊竹同时会,羡煞庾山独占魁”。

表达了自己相信革命终有一天要胜利的信念。

④见过梅花绚丽灿烂之后,会让人放下那些沉重的心事。

“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

感受了梅花的孤清高洁,见过梅花报春而后隐去,这些,与人的品性如此相融,一切的疲惫、烦忧、离愁都暂时隐退,心里盈满的就会是春的消息。

梅开与不开,也总会让人生发缤纷的联想。

“乱写梅花纵复横,千株万株虬如铁。

”这是当年武将彭玉麟看梅的感觉。

“霜月正高花下饮,酒阑长啸过梅关。

”陈元晋对月饮酒后,酒壶一甩,吼着嗓子走向了梅关,这是文人的感觉。

清代著名词学家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之一):“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

”“香雪”,指梅花,他说我有江南的铁笛,我要靠近一枝香雪的梅花,而且要“吹彻玉城霞”,使我的笛声一直飘到天上,飘到“玉城”的云霞之中。

张惠言说,因为我受了感动,所以我要让铁笛声音一直传到天上的玉城,让那玉城上的云霞都受到感动,这是多么美好的理想啊!⑤我赞美梅花,我崇尚梅花高洁的品格。

由此,我联想起一位同学向我讲述他单位一位女同事孝敬公婆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叫王梅,在高密一家金融部门工作。

一听她的名字,就让人想到梅花,她的人品犹如梅花。

那是去年冬天梅花盛开的时节,她的年已80岁的婆婆被摔倒跌成重伤造成骨折,卧床不起,需要照顾。

她的85岁的公公因腹部主动脉血管瘤,亟需手术治疗。

这当儿,工作上一向要强的王梅,一边劝身体还在养病的丈夫,一边联系潍坊人民医院需手术治疗的大夫。

等到潍坊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已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公公作为85岁高龄虽然手术成功,但身体极度虚弱。

三天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公公拉尿在床,都由她一个人收拾,不明内情的病人家属夸这位老人有个“好闺女”!过年回家后,需要24小时看护,这副重担又几乎全部落在了这位柔弱的女子身上。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对王梅来说,“公婆就是俺爹娘”。

在她看来,“照顾好公婆,才是俺做儿媳的本分呢!”有同事这样赞美她道:“王梅心中有大爱,困难面前不言败;伊人心中有大德,绚丽梅花朵朵开!”⑥别样梅花别样情。

辗转斗室,静观梅花,无言诉说着倾慕,尽情享受着心灵的纯净安然。

此情此景,我的情牵梦绕,我的心中充满了浓浓的春意。

9 . 请阅读第④段,分点简述梅花给人带来的影响。

10 .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1 .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12 . 文章以“天寒又见梅花开”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简析。

13 .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1)本文中的第⑤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2)请简析这样的设计在各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本文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