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线的性质(7)

平行线的性质(7)

5.3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题: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8的探究,写出你的猜想.(板书)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 求证:∠1=∠2. 证明:∵a ∥b ,∴∠1=∠3(__________________). ∵∠3=∠2(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板书)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变式〗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 如图,已知: 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 求证:∠1+∠2=180º. 证明:(略)(板书)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例1 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1)从∠1=110º.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2)从∠1=110º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从∠1=110º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例2 如图,已知AB ∥CD ,AE ∥CF ,∠A = 39°,∠C 是多少度?为什么? 方法一解:∵AB ∥CD , ∴ ∠C=∠1.∵ AE ∥CF ,∴ ∠A=∠1. ∴ ∠C=∠A . ∵∠A = 39º,∴∠C = 39º. 方法二解:∵AB ∥CD , ∴ ∠C=∠2.∵ AE ∥CF ,∴ ∠A=∠2. ∴ ∠C=∠A . ∵∠A = 39º,∴∠C = 39º.练习1 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ab 1 2 3cab 123 cEDCB A 1234GFEDCB A(1)∵a ∥b ,∴∠1=∠3(___________________); (2)∵∠1=∠3,∴a ∥b (_________________). (3)∵a ∥b ,∴∠1=∠2(__________________); (4)∴a ∥b ,∴∠1+∠4=180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2,∴a ∥b (___________________); (6)∵∠1+∠4=180º,∴a ∥b (_______________). 练习2 教材第20页 练习四、盘点收获,布置作业 1、(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3)性质2和性质3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作业5.3 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掌握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问题 (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2)结合图形回答问题:①如果AB ∥CD ,∠1与∠2相等吗?为什么?ab 1 23c4321F ED C BA②如果DE ∥FB ,能得到∠1与∠3的关系吗?为什么?③根据哪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得到∠A +∠ ABC=180º ?为什么?(3)对比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条件 结论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二、引导探究 如图,AB ∥CD ,(1)在AB 上任取一点E ,向CD 画垂线段EF ; (2)EF 是否也垂直于AB 呢?(3)在AB 上另取一点G ,向CD 画垂线段GH ;(4)在CD 上,点F 、H 外,任取一点I ,向AB 画垂线段IJ ; (5)量出EF 、GH 、IJ 的长,说说你的发现.问题: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间的线段之间....有什么性质?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板书)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三、举例应用例 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如图,量得∠A=75º,∠B=72º,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例 已知,如图,∠1=∠2,CE ∥BF ,试说明: AB ∥CD .四、巩固深化ABDC FEDCB A 21练习1如图,AB∥CD,BE平分∠ABC,CF平分∠BCD,你能发现BE与CF的位置关系吗?说明理由.答:BE∥CF.理由如下:∵BE平分∠ABC,∴2ABC.∠=∠11同理22BCD.∠=∠1∵AB∥CD,∴∠ABC=∠BCD.∴∠1=∠2.∵∠1和∠2是内错角,∴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练习2已知:如图,∠AGD=∠ACB,∠1=∠2,CD与EF平行吗?为什么?答:CD∥EF五、盘点收获(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是什么?(2)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你能区别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平行线的性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平行线的判定吗?六、布置作业思考题:如图,潜望镜中的两面镜子是互相平行放置的,光线经过镜子反射时,∠1=∠2,∠3=∠4,∠2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进入潜望镜的光线和离开潜望镜的光线是平行的?已知条件:如图,AB∥CD,∠1=∠2,∠3=∠4.猜想:∠2和∠3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试说明:PM∥NQ.FEDCBA21GFEDC BA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定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对命题结构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读一读〗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二、新知讲授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试一试〗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º,那么这两个角互余.()(5)若|a|=-a,则a≤0.〖想一想〗你能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吗?命题的结构:许多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做一做〗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是,请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2、判断上题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命题的真假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练一练〗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那么a=b;(3)如果a b(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定理如上题中(1)(4)(5)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三、举例应用例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1)命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2)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来表达吗?(3)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呢?(4)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5)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已知:b∥c,a⊥b.求证:a⊥c.练习填空已知:如图1,∠1=∠2,∠3=∠4,求证:EG∥FH.证明:∵∠1=∠2(已知)∠AEF=∠1 ();∴∠AEF=∠2 ().∴AB∥CD().∴∠BEF=∠CFE ().∵∠3=∠4(已知);∴∠BEF-∠4=∠CFE-∠3.即∠GEF=∠HFE().∴EG∥FH().四、盘点收获1.什么叫做命题?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3.举例说明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4.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5.谈谈你对证明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