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四僧”与“扬州八怪”

清“四僧”与“扬州八怪”

清初“四僧”与清代宫廷与正统派艺术大异其趣的也有不少画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僧”以及稍后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突破陈规,传统出新以及拓展笔墨的表现力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

弘仁(1610—1663年),原名江韬,字六奇,为僧后号渐江,安徽歙县人。

明灭亡入武夷山为僧,后曾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

后回故乡,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

他的绘画早年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尤多取法于倪云林,构图洗练,用笔方硬简洁。

另外重视师法自然,少荒寒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尤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等人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在安徽,从学者甚众,形成“新安派”。

著名者如其侄江注,其学生姚宋(字雨金,号野梅)、祝昌(字山嘲),以及受其影响的同乡郑旼(字慕倩)等人。

还有一些安徽画家,不属“新安派”,但也受到影响,负有时名。

如程邃,字穆倩,号垢道人,歙县人,歙派篆刻创始人。

山水有独特面貌,善用枯笔焦墨,并融入金石趣味,风格苍厚冷逸。

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

好画黄山,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他笔下的黄山,以气势取胜,取景奇险,富有运动感,有异于新安派比较生涩清峻的画风。

石涛早年受其影响,晚年则反受石涛影响。

另外,弘仁还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海阳,歙州旧称)。

查氏(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休宁人。

书宗董其昌,山水初学倪云林,后参以吴镇、董其昌画法,粗拙简逸,晚年逸笔草草,更为放纵。

孙逸字无逸,号疏林,休宁人。

画学倪、黄和文徵明,山水疏朗宁静,笔法沉稳。

与萧云从齐名,并称“孙萧”。

汪之瑞,字无瑞,号乘槎,休宁人。

明末新安画家李永昌高足,山水宗黄公望,善以渴笔焦墨作简淡之景,爱作背面山,常用披麻、荷叶皴。

以新安地区为主的安徽画家,在明末清初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

主要宗法元四家,尤其是倪云林,作画重视气节,格调冷逸,又受到安徽自然景色的陶冶,有别于那些一味摹古的画家。

髡残(1612—1673年),俗姓刘、又号石溪,电住道人等,湖南醴陵人。

明朝灭亡后,曾参加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1651的落发为僧。

四十三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居牛首山幽栖寺。

其人品与画品为众多名士所钦佩,如钱谦益、周亮工、顾炎武、龚贤等人,程正揆与他交谊尤深,时人并称为“二溪”,他与石涛并称“二石”。

兼擅花卉、人物,尤精于山水。

宗法黄公望、王蒙,以秃笔渴墨,描绘繁复景致,风格浑厚凝重。

程正揆(1604——1676),字端伯,号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长期寓居金陵。

其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崇尚元四家,多用秃笔,枯劲简老,景色近于自然。

尤喜画《江山卧游图》,共画有五百卷之多。

也是当时一位有新意的画家。

八大(1626—1705年),江西南昌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祖父为弋阳王朱多火正,他的谱名为朱统(上面一个林,下面一个金字)。

十九岁遭国破家亡之痛,二十三岁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个山、驴、驴屋、八大山人等。

一生经历坎坷,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积郁,不少作品内容隐晦。

其绘画大多缘物抒情,主观成份较多,往往将物象人格化,以寄托情感。

其花鸟极富个性,渊源林良、沈周、陈淳、徐渭等写意花鸟大师,所绘花卉鱼鸟,形象简练、造型夸张,笔墨雄健泼辣,达到了“笔简形赅”、“形神毕具”的境地。

其山水则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倪,不似董那样秀逸平和,而是枯索冷寂,其寄托与花鸟画相一致。

他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有牛石慧、万个等,但对后来影响极为深远,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乃至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人,莫不受其熏陶。

石涛(1641—1707年),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赞仪十世孙,出家后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

他早年云游四方,40岁后往来南京、扬州,去京二载,晚年居扬州。

擅山水、兰竹,也能画人物。

其作品运笔灵活,善用墨法,构图新奇,强调师法自然,曾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四僧”中以奔放恣肆见长。

此外,他还是中国画史上极为重要的理论阐述者,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主张“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和“借古以开今”,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影响尤为深远。

“四僧”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

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

艺术风貌虽各不相同,在当时都是十分新颖大胆的创造。

扬州八怪的艺术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对艺术的需求,加上此时民族矛盾下降,各种社会矛盾包括封建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带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思想文化的抬头。

在石涛以及另外一些清初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画风影响下,在盐商富贾聚集,思想活跃的扬州,出现了各家各派。

其中的“扬州八怪”(有“丑八怪”的意思,当时带有贬义),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

扬州八怪,具体指哪八位画家,说法不下,清末李玉棻《欧钵罗室书画汇考》中所列八人,为一般所公认,即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另列入“八怪”的尚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由于人数众多,故亦有“扬州画派”之称。

其中大体可分三类人。

一类是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如郑燮、李鱓与李方膺。

他们虽学优登仕,但官卑职小,因宦途失意,不得施展政治抱负,才来扬州“换米糊口”。

这些人接触过民间疾苦,体验到现实的种种不平,一种关心人生忠于皇帝又胸存块垒的思想感情盘郁胸中,欲罢不能,既然已操画业,便用己所长,选择了历来文人易于掌握的“四君子”等题材。

在诗书画的互相生发中,发泄牢骚,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

由于感情个性的驱使,他们画风已非温文尔雅,而是或清刚跌宕或泼辣奔放、甚至有所谓“霸悍气”。

其中郑燮影响最大。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50岁始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调潍县做县官,亲政爱民,得罪上级罢官后来扬州卖画。

他并擅三绝,尤长墨竹,多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又经过了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

对于前人成法,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自探灵苗”,不泥古人。

在诗书画上均自成家数。

其绘画作品有《衙斋竹图》、《兰竹图》等。

第二类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

他们出身贫寒文人,或因看破官场腐败,洁身不仕,或因功名不就,甘为布衣,一律靠鬻文卖画售字为生。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抒个性尚创造的文人画传统,另方面又注意从金石书法的古朴自然,似拙实巧中吸取营养,作品虽时而流露不满现实的思想情感,但更多的用来寄托高洁的人品与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操。

其中金农(1687—1764年)被称为“八怪”之首,字寿门,号冬心等,浙江仁和人,久居扬州,被举博学鸿词,考试落选而返,在扬州鬻字卖画,兼售骨董。

他的思想存在矛盾:既伤“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又“以布衣雄世”。

但他修养广博,工诗文,精鉴赏,善篆刻,长漆书,五十岁后作画,四君子、蔬果、山水、人马、佛像、肖像无不擅长,“涉笔皆古,脱尽画家习气”。

作品造意新奇、构境别致,笔墨朴秀,巧拙互用,耐人寻味。

花鸟山水多意境隽永,有生活情趣、人物肖像则形象古朴稚拙,放笔写意,开一生面。

作品有《自画像》、《月华图》、《寄人篱下》、《墨竹》、《采菱图》等。

第三类是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

如黄慎、罗聘和华喦。

这些人出身寒苦,亦不满现实,因早年即卖画为生,故炼就了广泛而深厚的功力,较注意适应民间欣赏习惯,又因扬州风气影响,也吸取了文入画家之长,讲求人品,兼擅三绝、放笔写意,所以作品题材广泛、画法精熟。

其中,黄慎(1687—1770年?),原名盛,号瘿瓢,福建宁化人,幼年家贫:但习画精勤,克苦力学,擅肖像,人物、山水、花鸟,来扬州后发展了大写意人物画。

他的人物画取材多社会下层人物,立意时见生活情味,形象虽较雷同定型,但能以狂草入画,作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作品有《伏生授经图》、《渔妇图》、《携琴仕女图》、《雪景山水》、《花卉册》等。

罗聘全面发展了乃师金农的艺术,画《鬼趣图》讽刺现实尤为著名。

稍早的福建上杭人华喦(1682——1756),移居杭州,长住扬州。

一生布衣,靠卖画为生,其绘画成就亦为卓著,花鸟脱胎于恽派,并吸取明陈淳、周之冕之长,拓为小写意,虚灵巧妙、机趣横生,既有细节描写的精微,又不失笔墨的简逸生动。

人物、山水亦为当时空谷足音。

如上所述,八怪中的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师,既不满于现实,又在卖画于扬州路上殊途同归,相互影响,且受扬州市民阶层喜新尚奇的推动,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普遍具有下述特点: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

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