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过去与现在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
所谓陶艺,它指陶瓷日用品陈设品的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专指陶器和瓷器的艺术瓷,而现代陶艺是介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表达方式,是传统陶瓷艺术的延伸、扩展和蜕变。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
陶艺更是一种人工形态。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
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陶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媒介,一直遵循着中国古老的造型法则:“制器者尚象”、“物我统一”,运用这一法则制造出中国古老文化和精空间,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
中国是陶瓷的故国,在彩陶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作出美妙绝伦的陶艺作品,有许多陶器是超越实用意义而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的。
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国人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时候,发达国家的陶瓷艺术已经飞速发展起来了,而且每个国家都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比如美国的陶艺教育非常普及,美国的陶艺作品体现这个民族轻松活泼、色彩斑调的特性,喜爱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动。
日本的陶瓷艺术是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品追求工艺的完美、精致,以及风格的典雅、新奇……西文近百年的现代陶艺发展,使陶艺这门独特的艺术语言走向国际化。
中国现代陶艺起步比较晚,它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在近代得以较快的发展。
现代陶艺是针对西方工业化生产日益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的现象而产生的。
现代社会开始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
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富于陶瓷制作者个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开始丰富起来,不只限于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纯粹的陶瓷造型艺术或陶塑也大量出现了,这些人成为最早的陶艺家。
现代陶艺就此诞生。
艺术理论家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指出,“在近代艺术的诸多方式中,现代陶艺是唯一具有原始性、现代性和公共性的一种方式。
”中国在自己数千年的艺术传统里曾在四种艺术媒材:青铜、陶艺、漆和水墨的运用中表现出令世人惊赞的艺术天赋。
从人类最早出现的陶器,那时人类为生活实用而造陶。
其“形”来源于身边的人和物,对原始的粗坯进行提炼,抽象成形,原始陶艺虽然以“制器者尚象”为法则,但它并不是守旧的,僵硬一成不变的艺术。
1973年在我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形墓葬中,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
封建社会顶盛时期的唐朝,经济高度发达,触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也直接推动这一时期的陶艺艺术。
这时期的陶艺有着华丽丰满的外形,给人于博大、秀丽,又极富生活情趣感,以当代的政治色彩积极吻合。
到了宋朝可谓是瓷的顶盛时期,其艺术风格却又有别于唐朝,如同当朝的民政、民风,“朴实、清雅”这一时期的青瓷和白瓷充陶艺有着数千年的抽象表现手法,在利用物体的原形进行形体抽象,表现其微妙的意味方面,陶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祖先们从写实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运用了形式和情感的对应关系,产生了“异质同构”,使外在对象和内在感情得到和谐统一,即“物我统一”。
如商周至唐宋时期,古代青瓷对“玉”的研究穷追不舍,以致这种追舍赋予中国古典陶艺的不可低估忽视的“现代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天赋和技艺传统,古代烧造的“现代性”可谓中国陶艺艺术历史悠远,它的遗存无比丰富,这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品种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她最内在的本质,她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美地表现在它的博大丰厚的陶艺艺术中。
也许我们还可以套用一位西文著名的评论家的话“中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陶艺艺术,代表这个民族的体验,代表深深扎根于这个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精神与人性的成熟,代表技术和形式方面精湛的表现手在当今高度经济发展的时期,作为有着数千年的艺术传统的陶艺文化受到了许多新思路的冲击,观念革新让传统陶艺的辉煌顺应社会的发展,为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水平,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发展。
在现代陶艺中传统陶艺如何找到自已的生存方式和消费市场让人堪忧。
景德镇陶艺响应国内外,在技术上一直处于顶先水平,然而在市场经营的大潮中,商品倾向颇为严重,一向让景德镇人引以为豪的“薄胎瓷”、“青花釉里红”,它们的前途让人堪忧啊!随着在中国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陶艺家们也逐渐从传统的陶艺家向纯艺术家过渡。
他们除了在材料上还保持原来的特点外,其他方面,他们完全成为一个现代艺术家。
现代主义陶艺十分强调材料的实验,而这方面几乎是所有陶艺家们与生俱来的爱好。
现代陶艺注重个人的风格,注重语言形式,强调形式原创性,强调形式的趣味,夸张喻意,即所谓“有90年代的今天,陶艺已成为现代在中国美术创作领域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陶艺锐意进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陶艺研究从实践到艺术理论探讨。
各种大小型学术研讨会在全国务地相继展开,受到越来越多的陶艺理论家关注。
有关陶艺、现代陶艺的展览层出不穷,人本土走向国外。
各省各地相继兴起的“陶吧”、“陶艺精品店”,这些似乎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那种泥土的气息带着大自然的信号,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和谐。
吸引着广泛的陶艺爱好者。
越来越多的陶艺家趋向个性化,开始纯化个性语言、探索新的,以一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个人作品风采,促使中国现代陶艺成为现代艺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浪潮”。
当代青年陶艺家的作品具有一种显示中国青年陶艺创作基础力量的色彩,它比较客观地体现中国陶艺创作的潜在优势。
可谓真正具有现代形式和品质的中国现代陶艺。
“缺陷”肌理、手工痕迹、非理智性构式、随机偶发形态,以及过程体验或过程显露,而且还出现了一些较有深度和新意的理论文章,公共主题开始涉及到敏感问题。
如物品的开掘,文化内涵的深化和生命灵性的归宿等等,中国陶艺家对本上传统陶艺“现代性”因素认识正在深化。
新出现的都市生活和交往方式在为人们的观看和物体的视觉呈现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机会。
当代陶艺渴望行动,追求新奇和刺激,贪图轰动效应的等等特性要求,视觉图像在文化中的成份加大。
从祖先和过去权威的崇拜转向对于未来事业的追求——充满愉快喜悦和自由,具有控制自然或当然,在现代陶艺浪潮中崛起中也有一小部分陶艺家靠“偶然”就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艺术的积极实践者,在这个时期,部分“陶艺家”们认为应与大众文化、群众生活疏远、远离尘烟。
他们唯恐自己的作品沾染上日常生活气息,而变的平乏,没有深度,把自己的作品视为个人的、极具个性化、与众不同,是个人内心的独白、隐私。
他们的创作作品晦涩、朦胧、粗糙或怪异,让一般观者难以理解、接受。
如若一般人能轻易看懂、理解他们的作品,那对他们来讲就失去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是对他们艺术和人格的污视。
这些陶艺作品远离了日常生活,脱离了社会的现实,变成了一种难以摸透的抽象艺术,空洞的精神寓言,将失去“天然的公共性”成为一种远离公众,远离当下现实感受和体验的艺术。
这是一种空洞、不真实,容易被社会忽视的艺术误途。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高于生活并不是脱离生活,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创作的根基,一旦失去这个根基,所创作的一切艺术作品都将是一个虚幻的影子,显得空洞而乏味,难道没有心象共鸣,没有大众论可,却与从不同的作品就是一幅杰出的作品吗?不然我们当代陶艺家们应紧扣时代节奏,积累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出与时代吻合,积极向上的现代陶艺。
总而言之,作为传统的现代陶艺,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它的机遇存在于我们对其文化位置和性质的深刻理解之中,在于非本质主义的开放语言观、现代陶艺的发展必须和当代文化以及当代生活方式、视觉体验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将以手工性,个体创造为基本特征的陶瓷艺术。
从本质上说无法和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中国现代陶艺的全面发展,需要克服一些明显的问题。
如物性品质与人性感觉的有机结合,经意性的适度把握。
经济环境也是改善陶艺整体的一个重要环节,陶艺创作必须有经济能力去设置陶艺作坊,设施等作支柱;鼓励其他门类艺术家参与陶艺创作,艺术是相通的;扩大传媒力度,让社会参与、认可,演变成一种生活时尚。
加大普及陶艺教育,培养新从传统陶艺到现代陶艺是一个时代的演变必然程序,是人类从原始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们同出一辙,相辅相成,有着极深的渊源。
传统陶艺是现代陶艺的根基,而现代陶艺是传统陶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们之间不断的交融,又不停的碰撞。
现代陶艺扎根于传统陶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枝繁叶茂,急于要想摆脱传统思想束缚,然而“没有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能摒弃历史,传统而单纯获得自身完善的境界”。
因为艺术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每一个有历史的前进,都承前启后。
陶艺是一个有历史的产物,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陶艺家,应继承传统中的精华,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把自己对当代社会的面面观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陶艺建立在“水”、“火”、“土”三大元素上的社奇产物。
它让情感在水与土的交融中传达心灵的旋律,在炽热的火焰中升华。
辘轳带着暇想飞转,刻意中等待着偶然带来的惊喜。
陶瓷艺术历经千万年岁月的磨励,其魅力一直强盛不衰,它不仅仅是一种材料的制作,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释放、寄托。
陶艺带给我们温馨、亲切之感,是一种有亲和力的公共中国陶艺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诱惑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陶艺艺术,共同开拓陶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