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一、理论欣赏篇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
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1.陶的起源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
绘饰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
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仰韶文化代表:彩陶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三角纹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石斧彩陶缸。
(2)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特点:图案常有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漩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但形象。
马家窑文化代表:水波纹彩陶纹盆,旋彩纹陶尖底瓶、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鲵鱼纹彩陶双耳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3)大汶口文化,特点:(1)描绘精细,构图严谨。
(2)色彩对比强烈。
代表:八角星纹彩陶杯。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始皇兵马俑秦代最有特色的是写实性大型陶俑的制作,代表:秦始皇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特点:1,高度写实。
2巨大广博、细致精细。
3规模宏大、阵容严密、形体伟岸、数量巨大。
4,造型有一定类型化。
兵马俑的写实性由以下几点确立:(1)身份职务明确。
(2)秦俑头部都是单件雕塑,面目不同,神态各异。
(2)汉代陶俑汉代陶俑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以往。
汉俑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审美基调。
这些帝王陵墓随葬陶俑,包括帝后陵墓和王公大臣陪葬墓两类,规模巨大,数量众多。
汉俑特点:1,体量小,数量大,分布广。
2,取大势,去繁缛,强调整体,注重概况。
3、题材多,内容丰富。
这一时期的陶俑代表:阳陵陶俑、杨家湾陶俑、安陵与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陶俑等。
4.唐代以后的陶器(1)唐三彩三彩是指釉色而言,施釉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
三彩是釉色混合使用效果的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
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蓝、紫等颜色。
唐三彩虽然是陶器,但胎体不用陶土而用高岭土制成。
三彩釉是由单色釉变化使用发展而来的,从两汉至隋唐,单色铅釉陶都作为随葬明器而烧制。
唐三彩多为二次烧成,首先要做成素胎,然后第一次入窑烧制(也称素烧)。
素胎经过1100℃高温焙烧冷却后上釉,第二次入窑再经900℃低温烧成。
唐三彩盛行的原因:1、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昌盛;2、是生活奢华,自上而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3、还有就是唐人率真直性,崇文尚武,不喜拘束。
唐三彩特点:釉色绚丽奇幻,饱满且生动。
5. 宋代四大名窑四大名窑:汝,关,哥,均官窑特点:大量生产仿古铜、玉的器物,古朴雅致大多平淡含蓄,一色纯净。
作品:宋徽宗(天蓝色,温润感的作品)6.元代景德镇陶瓷景德镇的艺术成就:1、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2、开创以造型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釉下彩绘为装饰技法(青花五彩,青花玲珑);3、造型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元朝逐渐形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原因有:1、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制瓷基础;2、特殊的地势使其免遭战乱荼毒“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3、高岭土的发现。
4,元人的喜好。
7.明清紫砂陶紫砂陶是用紫砂泥製作的一种质地坚硬的陶製品。
该陶製品外部不施釉,但外观朴雅,表面越用越光润,极富民族特色。
紫砂陶茶具有泡茶不走味、盛夏不易餿、耐冷热、急变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紫砂的特点:1、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其能保持茶色茶味茶香,历久弥香;2、大气孔使其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可以放在文火上烧;3、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常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4、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
二、陶瓷制作篇我想陶艺课的理论欣赏固然是整个课程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一门课可以受到同学们如此多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的过程——陶艺实践。
通过手工捏制作品,我们发挥了我们的创造力,让课堂不再只有单调的教学也有了妙趣横生的实践,不仅可以了解关于陶艺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亲手做出属于自己的瓷器,而这就是关键所在。
第一次课——自由发挥。
上课伊始,老师严肃的讲解了陶艺课的纪律,必须认真听取每一节课的内容,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制作,为了保证作品的烧制过程中的安全,如果有同学迟到那就只好遗憾的错过这一节课离开了。
接着老师讲解了在自由制作过程中几点小小的技巧和方法,还有要注意的方面,每位同学还领到了围裙,也许这是我们上完陶艺课之后唯一的一件的纪念品。
讲解完毕,制作之旅正式开始,我早已经迫不及待了。
在久经思考之后,我毅然决定做一个杯子,因为一实用性强,不怕看的上用不上二操作简单。
说干咱就干,把泥块缓缓的均匀压平,再用刀截取出一块长方形,这是杯壁的基本材料了,把它慢慢的卷起来,这可是一个细活儿,稍有不慎不仅做不出杯壁,反而会把泥版损坏,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泥受伤了,烧制起来会有问题(血的教训啊!!!),当然。
我也是后来才在这么深刻的体会到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二十年来幸运之神终于向我招了招她的小手(现在想起来,我怀疑她认错人了,所以后来改正了错误),第一步做的不错一个圆筒呈现在了我的手上,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自己拿着它细品香茗,干的不错,咱把底儿也盖上去试试,于是堪比911的悲剧发生了,当我把它放在桌上的那一刻,从上到下向布做的一般瞬间垮了下去,(我心底悲呼“哥们儿,你就是纸做的也没那么快吧!”),我只能说,完美的失败。
不行,有位哲人说过(虽然我现在也记不起来他是谁,但肯定不是我):“即使我只剩下两个手指,我也会用它扼住命运的咽喉。
”(呃,其实哥也说的出来这么有深度的话,只是被这小子抢注了版权而已)。
一边失败再来一遍,分析一下过程,从施工用材上来看鉴于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是一家(即本人),不存在偷工减料的嫌疑,从施工技巧上来看,所有的手法都按照了老师的介绍来的(通过了ISO9001认定的啊),没有违规操作,显然,失败是由预定目标过高,杯子的高度太高,超过了泥材的强度可支撑范围,所以导致的放下后就垮塌(据说911的大楼也是钢筋在火灾中融化了强度不够才垮的)。
Ok,吸取教训了,失败的命运,看哥不把你扼的翻白眼儿!再来一遍,高度降低了,长方形的泥板扁了不少,再把它卷起来,熟练优雅的动作让我自己都有点崇拜自己了,放在桌上,嗯,不错占了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垮,应该没有事情了吧,接下来做底,按照圆筒的一端在另一块泥板上比照下大致的形状,用刀把它截下来,盖在圆筒的底部,杯子的形状大致差不多了。
端在手上细细的欣赏,一秒钟,非常得不错;五秒,其实还可以;十秒,用起来绝对没有问题;半分钟,all right,我只能再一次悲剧的承认,额,这个“碗”做的有那么一点点不好形容,好吧,命运,再让你稍微笑那么几秒钟,记住,只有几秒钟!我决定给杯子添加上把柄,盖子,因为大凡杰出的瓷器都拥有造型独特的修饰物来增加它的美感,(真的很不想承认我只是想让它更像一个杯子)。
把柄,杯盖……十分钟后,我终于可以欣慰的说:“这杯子”……等等,把柄掉了我把它先粘上……“真不错啊!!!”第二三次课——拉坯严格的来说真正开始学习陶艺制作是从第二次课——拉坯开始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管是从以后的器形修坯还是烧制,它与作品的成败息息相关。
看的出来老师也很重视这一环,讲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首先是揉泥,操作者必须两手放在泥的两边,包住泥,在像和面时揉面一样,使劲的来回揉,最关键的就是不要让泥两端变长,不要出现裂横,否则的话,做出来的作品质量就会有问题。
揉捏时间大概在控制在5分钟左右。
总的来说,还行,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话说,刚有点怀念上一节课的刺激感,他就来了,你说如果不怀念的话我这节课会不会更顺一点?)。
接下来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拉坯,先是扶泥,老师让我把泥块狠狠地砸在机器的托盘上(怕把机器砸坏,我没敢用劲儿,事实证明没多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咱们学校的公共财产,我觉得老师可以把这步改一下,当然如果能在每一届同学面前稍微提一下发现者的名字,我在这里代表他表示感谢了),根据老师所讲解的:由外及里,从上到下,循序渐进12字方针,我开始了幸福的拉坯生活(唉,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容易乐观)。
由于第一节课的那个杯子有点像碗,我决定这次一定要做出来一个完美的杯子(事实上终于还是做出了三个血统更纯正的碗),把它作为一件浪漫的礼物送给……咳,扯得有点远了,回到主题,老师说要把泥在手和机器的作用力下扶到正中间,再在上面拉自己想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