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这门课程,通过几次理论实践,让我们对陶艺这门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陶艺理论课程理论课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所以想要完全了解中国陶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理会这门课程的精髓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对陶艺产生了兴趣,下面就来讲述一下我对这门学科的认识。
1中国陶器史陶器的英文名为“china”,这就直白的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早在新时期时代,也就是公元前8000-2000年,中国就已经发明了陶器,起初的陶器只是为了使生活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由于需求量较大,就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之后便出现了纹饰精美,条理精致的艺术品。
所以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其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时期。
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殷商时代用千度高温烧制的白陶,手工精细。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上釉陶器,从无釉陶器到敷釉陶器,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周代陶器的重要发展,是陶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
到战国时期,陶瓷的造型变得十分优美和活泼,线条也变得更圆润和流畅,显示了当时人的思想解放。
这与当时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大环境有是一致的。
陶窑的结构和规模较以前扩大,制品的数量增加。
有了北方的暗纹陶、铝釉陶,南方的印纹陶、原始青瓷。
此外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
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又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对加工技巧的掌握,随之出现了图案及造型生动活泼的陶器装饰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西晋时期,国家的稳定,越窑的青瓷的烧造又有了提高。
窑场有了成倍增加。
从胎色上,比三国时略深,造型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制。
东晋的越瓷走向低落。
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的政治形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只有南朝一些小规模的窑场和北朝青瓷窑场。
1.3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文化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
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
隋代政权统一,使陶瓷业游乐较大发展,最重要的是出现了白瓷。
隋代烧制白釉瓷器技术的提高,为唐代著名的邢窑、定窑白瓷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为“南青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唐代个制陶中心地区,经长期发展,形成明显的地区特征和固定的窑名,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
彩瓷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它为后来的彩釉和彩绘开辟了新天地。
1.4宋、元时期的陶瓷文化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時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
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
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
哥窑,又称章窑。
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
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
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个现独特的风格之美。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1.5 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
这时全国制瓷业一景德镇为中心。
明代,瓷器造型极为丰富,以青花瓷为主。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中期轻巧俊秀,以碗、盘、瓶、高足把杯、僧帽壶为主。
明代后期,青花文具、宗教用瓷中的花觚、烛台、香炉大量生产,满足了人们在文化生活、宗教习俗活动的需要。
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
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
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白釉餮饕纹瓶,色泽白中闪青,釉质凝厚而滋润,是仿西周青铜器餮饕纹的典型作品。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工艺有创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紫砂、织金、黑瓷、石湾塑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
后期的瓷器烧造,主要是同治,光绪和宣统窑。
比起前中期,所烧作品都缺乏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的。
仅仅能维持低档商品瓷的烧造质量。
此外,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出现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陶器。
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
因粘土里含有铁的成分,焙烧时氧化成三氧化二铁,陶器就呈现土红、砖红或红褐色,故此得名。
红陶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
由于新石器时代的陶窑建造不够完备,烧成过程中不能严格控制气氛,致使出现杂色陶器,红陶往往和红褐色陶同时出现。
红陶的使用延续整个新石器时代,但进入夏、商时代后,就逐渐衰落。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
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
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
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简单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
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
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
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
黑陶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黑陶由于通过传统的工艺成品,故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撼,凝重舒适,宁静而致远。
黑陶经历岁月与呵护,其愈黑、愈亮更现黑陶价值空间。
秦源黑陶秉承黑陶工艺黑、薄、光、细四个特点,运用传统工艺手法结合现代审美观点,在艺术制作上保持黑陶“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罄”的尊贵本色而不失创新求索。
秦源黑陶这土与火的艺术诠释着古老文明,演绎着力与美的结晶。
印纹陶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印纹软陶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色彩一般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印纹硬陶是在印纹软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所以胎质坚硬,呈灰色。
白陶“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白陶”是指器胎的外表里面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是使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度左右。
商代晚期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中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
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白陶器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因为做工考究从而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有物品。
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则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
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
唐代陶器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