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前言:
中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而我们在课上所学的陶艺则是软陶艺术,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

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

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

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

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

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

软陶常识:
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

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都认为这就是橡皮泥。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

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

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

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

后来传进美、日。

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

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

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

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

软陶进入中国已有十多个年头,从起源来讲软陶源自欧洲,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

软陶的发明者应该是德国一名叫Fifi Rehbinder的妇女,初期也只是一些个人在使用,真正出现商业的品牌是在1964年,她将配方出售给就是现在知名的Eberhard Faber 公司,从此FIMO这个世界最早的软陶品牌就诞生了。

课上所学多为未烘烤的半成品,初接触软陶是并不了解用剩的软陶材料及未烘烤的半成品该如何保存。

后来翻看资料以后才了解:
软陶本身不含水份,所以不会粘上。

可以用铝箔、蜡纸或保鲜膜包好,放在阴凉的地方。

存放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或高热的场所,以免软陶受紫外线及高热产生变质。

完成的作品可用清水清洗擦拭,不会退色或破裂,清洗之后再上一次亮光蜡或少许的油可使表面光滑。

软陶在常温下是不会变质的,制作时利用掌温先将陶土置放在掌心搓揉。

使其柔软。

倘若陶太过于柔软,可以先把它放入冰箱中,稍后取出,即可得到一定的改善,更利于操作使用。

上软陶课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烦心事—软陶工作时的不整洁。

经过一周周的软陶制作课,我的软陶制作的经验也得到累积,加上相关资料的查阅,我认识到其实软陶制作前的准备工作才是陶艺品制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小麻烦的关键所在:首先最好选择一个表面平滑,坚硬耐割,面积广大的工作台面,如玻璃、大理石、陶瓷或美耐米桌面。

这些都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台面,不但不粘、耐割,而且易清洗,如果是塑胶、木头桌面,则最好再铺一块上述材质的工作板。

其次,在搓土之前,将双手洗净、擦干,再抹上一点乳液或护手霜(不要抹太多),待乳液被皮肤吸收干一些时。

手上就形成了一层类似保护膜的油层,在搓土或制作时就不会过于粘手。

如果制作的是彩色软陶土,在搓土时最好先搓浅色,再搓深色,这样可防止浅色土弄脏。

最后的手部清洁,也是抹上一点乳液或护手霜,用力搓揉,再用肥皂洗净即可。

此外,我觉得软陶制作的难点就是揉土。

揉土是软陶制作的必要工序,其目的是把未经加工的软陶材料揉制均匀,使材料的内部密度加大,减少裂痕与气泡的存在。

揉制“成熟”的软陶材料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会得心应手。

软陶制作的重要过程是造型。

课上老师一直在重复强调——作品的成功与否有一大半是看制作者是否有超出想象创意。

简单的软陶制作不外乎以下几种造型,如球形、鼓形、方型、水滴形、柱形、弯柱形等等。

为了使软陶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可以利用其他的物体为工具,将软陶制作出完全不同的质感。

如利用各种粗细不等的针、管、纱窗布、树叶、牙刷、梳子等等,当然,课上时若没有准备好工具,手头旁有的物件也可利用,尽大家所想象,用矿泉水瓶、卡套、发卡等等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种不同的质感更加有型的软陶作品。

另外要说的是,软陶艺术远远超出课上所学的范围,一般市售的软陶,就已经有数十种颜色,这些颜色来源于三原色混合法则,即只要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

除了三原色之外,加入适量的黑或白色,可使原本鲜艳的色彩变得沉稳或粉嫩。

其实第一次调色时,不一定能马上调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但是只要多多尝试累积经验,更甚而每次调色都把颜色和比例做简单的笔记记录下来,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短时间内,马上就能成为软陶调色的高手。

软陶作品在造型完成之后,都必须经过烘烤箱烘烤,此过程对于软陶作品有直接的影响。

这是课上我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课程:
一、水煮定型法:(适用于没有烤箱的初学者)
将软陶作品放入冷水(最好使用纯净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碳酸钙,会使作品表面“结垢”影响美观)中,文火加热直至开锅,并保持此状态10-20分钟(视作品大小而定),关火后,带水捞出或等水温自然冷却后,再将作品捞出(注:定型全过程一定要使用文火,一定要让陶泥有一个缓慢升温或降温的过程,大火会导致物品因内外温差过大而裂开哟)。

若一次定型硬度不理想,可再重复一次或几次,直到达到满意效果为止,(但要注意要等完全冷却后再投入冷水中二次定型)。

二、烘烤定型法:(属最适合软陶的定型方法之一)
将要定型的软陶作品放入烤箱中,设置烘烤温度为110-150摄氏度,烘烤5-10分钟(视作品大小而定、温度不宜超过170度),烘烤后,不要立即打开炉门,等炉温自然降至室温时再将作品取出(中途可随时间推移慢慢开小缝散热)。

(注:如烘烤后立刻打开炉门,冷空气迅速进入炉内,会造成作品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开裂,所以一定要遵循“缓慢升温或降温”的原则。


结束语:
对于软陶,我所知道的也就局限于此,深知所学太浅,但是这对于开学前的我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我曾经对软陶的“误会”很大,像其他人一样,一直都以为软陶是橡皮泥。

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它不像橡皮泥有难闻的气味,手感上更是有着千差万别。

我喜欢上了软陶,软陶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

除了完成课上老师要求的作品,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形象,都可以随性捏出来。

正是因为陶艺选修课程,我知道了不一样的陶艺世界,小小的软陶,亦给了我大大的提示:软陶的制作过程,就像是生活一样——要有耐心、细心、和信心,懂得了浮躁是做不好任何事的。

我喜欢在看到自己的作品之后的那种感觉,是种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满足感。

虽然没有见过老师亲自做过软陶作品,但老师的说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仍旧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也认识到了不同系别的同学,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我也很感谢陶艺课老师,谢谢您开设这门课程,让我在学习工作的紧张之余还能拥有一方乐土。

每次上软陶课都给我一种快乐的感觉,就像回到小时候一群小伙伴一起玩泥巴的日子,是轻松的、惬意的、毫无负担自由自在的。

10工程监理
陈依琳
2011.1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