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肉在保藏时的变化和新鲜度检验

第二章-肉在保藏时的变化和新鲜度检验


(一)肉在自溶过程
1、蛋白质
可溶性氮及氨基酸,释
组织蛋白酶
放出硫化氢与硫醇等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一般没有氨或含量极微。
H2S + Hb(血红蛋白)
H2S―Hb, 暗绿色斑
2、三磷酸腺苷 (ATP) 分解释放出磷酸而生成肌苷, 再由肌苷水解为次黄嘌呤。
二、自溶肉的特征
• 肌肉松软,缺乏弹性,无光泽,带有酸味,并呈 强烈的酸性反应。硫化氢反应阳性,氨反应阴性。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与鉴定指标
•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水解酶
碳水化物 发酵、酵解 醇、醛、酮、羧酸
水、二氧化碳
酸度升高、产气、异味
鉴定指标
➢ 感观:外形、颜色、气味改变 ➢ 物理:酸度升高 ➢ 化学:糖、醇、醛、酮含量升高、产气 ➢ 微生物:菌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毒素等
第二节 肉新鲜度检验
第二章 鲜肉在保藏中的变化 及其新鲜度检验
• 动物屠宰后,肌肉(muscle) 转变。
食肉(meat)的
• 动物刚屠宰后,肉温还没有散失,柔软具有较小的 弹性,这种处于生鲜状态的肉称作热鲜肉。
• 肉的伸展性消失,肉体变为僵硬状态,这种现象称 为死后僵直(rigor mortis),
• 成熟肉在不良条件下贮存,经酶和微生物作用分解 变质称作肉的腐败(putrefaction)。
肽链内切酶
胨、肽
氨基酸
脱羧酶
脱氨基
色胺
甲基吲哚(粪臭味)
硫化氢(恶臭)
鉴定指标
➢ 感观:硬度、弹性下降,结构、外形、颜色、气味改变 ➢ 物理:浸出物量、浸出物电导率、折光率、冰点、粘度等 ➢ 化学: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
二甲胺、三甲胺含量测定(水产品)、K值等 ➢ 微生物:菌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毒素等
蛋白质 水解 醇酸
多肽 水解
氨基酸 脱氢、脱羧
氧化、还原作用
无机物质 含氮有机碱
羧酸和
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分解产物不同。肉品腐败分解产 物的形成途径和种类简述如下:
(1)在水解脱氨基时,产生醇酸和氨。
(2)在氧化脱氨基时,形成酮酸和氨,又在脱羧基酶作用下形成醛类 和CO2。
(3)在厌氧菌产生的酶作用下,发生还原脱氨基反应,产生挥发性脂 肪酸和氨。
结合变弱; • 3.肌肉中结构弹性网状蛋白的变化 。
二、肉的成熟﹙Ripening)
(一)发生机理
关于肉的成熟过程的机理,目前尚无定 论。大多数人认为肉成熟主要是自体组织中 的酶对组织中的糖元、蛋白质等成分的自体 分解的结果。肉的成熟是伴随着肉的解僵过 程而逐渐发生的。
(二)、肉的成熟过程
1、糖元的无氧酵解:糖元在糖元酵解酶的作用下
生产实践中多将凉肉过程和成熟目的兼顾进行。
肉的成熟
• 肉的预冷间:低温成熟
三、 肉的自溶﹙Autolysis﹚
• 鲜肉在酸性条件下受组织蛋白酶分解的 过程,称为肉的自溶(亦称变黑)。
• 肉的自溶是单纯由组织蛋白酶 (而不是 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分解,肌肉组织中 某些蛋白酶在酸性环境及较高温度下活性 增强,促使蛋白质发生自行分解。。
(二)腐败分解生成物的毒性
• 腐胺、硫化氢、吲哚和甲基吲哚都有强烈的令人 厌恶的臭气;
• 胺类具有生理活性。如酪胺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 缩剂,能使血压升高;组胺能引起血管扩张;
• 肉在任何腐败阶段,对人都是有危险的。无论是 参与腐败的某些细菌及其毒素,还是腐败形成的 有毒崩解产物,都能影响消费者健康。
发生无氧酵解,产生乳酸;
肌糖元
磷酸化酶
磷酸葡萄糖
系列酶
磷酸丙酮酸
磷酸丙酮酸
磷酸+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乳酸
磷酸
2、肌酸磷酸
肌酸磷酸酶
磷酸 + 肌酸;
3、三磷酸腺苷
无机磷酸化酶
磷酸 + 肌苷
在上述酸性物质的影响下使肌纤维解离,肌肉软化;肌浆网 的破裂释放出大量的Ca2+离子,Ca2+离子浓度的增高亦使肌 纤维断裂成肌节小片,使肉质软化。同时,酸性环境增强了 组织蛋白酶的释出和活性,使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生游离的氨 基酸钠盐,某些游离氨基酸及肌苷等物质使肉具有特殊的香 味和鲜味。此外,释出的Ca2+离子使肌凝蛋白凝成不溶于水 的状态,肌浆的液体成分 (肉汁)部分析出,因此,成熟肉 断面湿润多汁,肉汤透明。
• 自溶不同于腐败,自溶过程只将蛋白质分解成可 溶性氨及氨基酸为止,自溶是承接或伴随成熟过 程发展的,两者之间很难划出界限。
• 肉在自溶过程中,主要发生蛋白质的分解。除产 生多种氨基酸外,还放出硫化氢与硫醇等有不良 气味的挥发性物质,但一般没有氨或含量极微。
四、肉的腐败
• 肉的腐败是指在致腐微生物的作用下,引起蛋白 质和其它含氮物质的分解,并形成有毒和不良气 味等多种分解产物的化学变化过程。
(4)在微生物脱羧基酶的作用下,氨基酸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各种有 机胺类
(5)由色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 (或其它含硫氨基酸)脱氨基或脱 羧基时,可分别生成酚类、吲哚、硫醇和硫化氢等。
(6)随着蛋白质的分解,原来与蛋白质结合的卵磷脂也分离出来,并 在脂酶作用下分解出胆碱,进一步分解产生三甲胺、二甲胺、甲胺、毒 蕈碱和神经碱等。
(7)在厌氧分解过程中,由核蛋白、磷蛋白、磷脂等分解产生的磷化 物可最终形成磷化氢,磷化氢是在胴体的深部形成的具有强烈腐败气味 的有毒气体。
例如:在微生物脱羧基酶的作用下,氨基酸发 生脱羧反应而形成各种有机胺类:
甘氨酸
甲胺; 鸟氨酸
腐胺
赖氨酸
尸胺; 酪氨酸
酪胺
组氨酸
组胺。
由色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 (或其它含硫氨基 酸)脱氨基或脱羧基时,可分别生成酚类、吲哚、硫 醇和硫化氢等。
三、成熟肉的形态特征:
• ①肉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干膜”,有羊皮纸样 感觉,这层膜具有保护作用,保持水分、减少干 耗,又可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 ②肉质柔软,且富有弹性,肉的横断面有肉汁流 出,切面湿润多汁。
• ③具有特异的芳香而微酸的气味,烹调时容易煮 烂,肉汤澄清透明,具有浓郁的肉香味。
四、影响肉的成熟的主要因素
• 其中僵直和成熟两个阶段是必然要发生的,而自 溶和腐败并非肉品在贮藏和加工中的必然变化。
• 加强卫生管理和监督,防止污染,完全可以人为 地控制肉品的新鲜度,避免腐败变质的发生。
一、 肉的僵直﹙Rigor﹚
• 动物死后,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使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 肌肉产生永久性收缩,而使肌肉的弹性和 伸展性消失,发生硬化,称为肉的僵直。
• 挥发性碱性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简称 TVBN)。
测定过程中的反应原理
• 蒸馏:
2NH4+ + Mg(OH)2 → 2NH4OH + Mg2+ NH4OH △ NH3↑ + H2O • 吸收:
➢感官检验虽然简便易行,但有局限性 ➢实验室检验是感官检验的继续和补充
实验室检验方法
•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反应、球 蛋白沉淀反应、pH值的测定、硫化氢的测 定、细菌学检查等。
• 目前只有挥发性盐基氮测定作为国家现行 法定检测方法。
一、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半微量凯氏定氮法 ❖微量扩散法
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原理
(一)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原理
• 动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 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 NH3 )以及胺类(R- NH2) 等碱性含氮物质。上述物质可以和组织内的酸性物 质结合,形成盐基态氮( NH4+ -R-)此类物质具有 挥发性,在碱性溶液中蒸馏出后,用硼酸吸收液吸 收,再用标准酸滴定,计算含量。
• 肉的成分分解,使其营养价值显著降低。
影响肉腐败速度的因素
• 肉的含水量、pH值、温度以及细菌污染程 度。
• 肉类腐败的原因,主要是微生物。只有被 微生物污染,并且有微生物发育繁殖的条 件,腐败过程才能发展。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与鉴定指标
• 蛋白质的分解
酪胺、组胺、尸胺、腐胺(恶臭)
蛋白酶
蛋白质
• 放血充分的肉,肉色主要由肌红蛋白 决定。
肌红蛋白(暗红色) 氧
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

H2S
高铁肌红蛋白 硫代肌红蛋白
(褐色)
(绿色)
发粘
• 发粘是微生物产生腐败的标志。
• 污染的微生物多为G—嗜氧性假单孢菌 属和海水无色杆菌,这些细菌不产生 色素,但能分泌蛋白水解酶
二、 肉新鲜度的实验室检验
• 肉的腐败主要是以蛋白质分解为特征。在蛋白质 分解的同时,往往伴有脂肪和糖类的分解,但脂 肪等的变化相对于蛋白质的变化来说其影响要小 得多。
• 肉类腐败的原因,虽然不是单一的,但主要还是 微生物。
(一)肉品腐败分解产物的形成途径和种类
• 1、蛋白质在致腐微生物的蛋白分解酶和肽 链内切酶等的作用下,首先分解为多肽, 进而形成氨基酸,然后在相应酶的作用下, 氨基酸经过脱氨基、脱羧基、氧化还原等 作用,进一步分解为各种有机胺类、有机 酸以及CO2、NH3、H2S等无机物质,肉即 表现出腐败特征。
(三) 成熟肉的特点:
(l)pH值的变化:pH值由僵直期最低的5.4~5.6逐渐回升至 6.0左右
(2)保水力的变化:僵直期肉的保水力最小,成熟期达到最 大值。
(3)嫩度的变化:僵直期嫩度最差,成熟期嫩度增强
(4)肌肉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受组织蛋白酶的分解作用,使 游离态氨基酸的含量增多,主要表现在浸出物中。其中最多 的是谷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甘氨酸也较多。这些氨基 酸都具有增强肉的滋味和香气,使成熟肉的风味得以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