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五)

阶段检测(五)(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面对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富裕的社会,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则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

为此,该总统采取的对策是( )A.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B.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C.援助西欧以摆脱经济危机D.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战略解析材料中总统认为经济危机作为自由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也就意味着他会选择尊重自由,那么就反对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按前述分析,总统强调自由高于危机,必然采取传统的自由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援助西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出现苏联,也没有提及冷战,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模拟)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

其目的在于(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制度C.创造企业复兴条件D.缓解失业压力解析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130多亿美元修建公共工程,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是美国对度过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是举办公共工程,与建立福利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创造企业复兴条件是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工业上的措施,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C项错误;举办公共工程的目的是增加就业,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江苏南京学情卷)“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 )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财产税法》D.《全国劳工关系法》解析《紧急银行法》着重解决银行系统领域的问题,与材料贸易和公共福利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下严重冲击了本国工业和贸易的正常秩序,所以罗斯福提出《全国工业复兴法》,故B项正确;《财产税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点在于解决劳资领域的不平等问题,与材料强调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4.(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模拟)罗斯福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此评价针对的是( )A.《社会保险法案》B.《紧急银行法》C.《全国工业复兴法》D.《农业调整法》解析根据题干中“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说明其与社会保险有关,故A项正确。

答案 A5.(2017·南通、扬州模拟)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 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

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

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

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表明发展“混合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中“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 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表明是减少而非加强干预,故B项错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新经济”兴起,与材料中“1979年撒切尔夫人”不符,故C项错误;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材料中“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是解决而非造成“滞胀”,故D项错误。

答案 A6.(2018·徐州模拟)钱乘旦认为,二战后人们企图在两个方向上对资本主义自身进行修补,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对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A.完善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B.发展“混合经济”,建立欧洲联盟C.加强宏观调控,成立世贸组织D.削弱私人资本,组建关贸协定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进行的修补,“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建立福利国家等,“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具体表现为建立欧洲共同体,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混合经济”,且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成立于1994年,故C项错误;组建关贸协定既不是修补资本主义,也不是修正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A7.(2018·扬州模拟)1952年,联邦德国国会通过了《企业管理法》,把企业代表会体制扩展到所有企业中,规定监事会中的1/3席位属于劳方,董事会中不再设立劳动经理。

这一法律(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大了企业民主管理力度C.保障了工人的根本利益D.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解析联邦德国颁布法律规范企业管理,不能体现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监事会中的1/3席位属于劳方”有利于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故B 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不可能保障工人的根本利益,故C项错误;通过法律推动企业民主化管理有利于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8.(2018·苏州模拟)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相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有( )A.采取“混合经济”模式B.推动新经济的兴起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建立福利国家制度解析材料强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因此要提高群众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利于提高民众消费能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9.(2018·江苏镇江模拟)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表,造成该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大力发展新经济D.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解析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代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激发自由企业市场活力,故B项错误,D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美国才大力发展新经济,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 D10.(2018·苏锡常镇模拟)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答案 B11.(2018·泰州模拟)1918年列宁指出:“不怕租出格罗兹内的四分之一和巴库的四分之一(格罗兹内和巴库为俄国重要产油区),我们就利用它——来使其余的四分之三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开始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C.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设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俄经济解析列宁提出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油田,但不能据此推断列宁1918年的讲话是这一政策的开始,故B项错误;部分解除的是俄国重要产油区两个大型企业国有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故C项错误;允许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发展苏俄经济,“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答案 D12.(2017·淮安高考信息卷)一位西方史学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评价道:“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

”西方人认为苏联的剧变是一件“大事”是因为苏联( )A.延续旧俄国的集权专制B.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C.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D.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解析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落后的旧俄国的集权专制,不是延续,故A项错误;材料“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是英国,故C项错误;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13.(2017·苏州期初调研)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解析斯大林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之下,政府的指令性指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大幅增加,故A项错误;“工业生产部门的管理体制”作为苏联斯大林体制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指导机构,它从来未被废弃过,故B项错误;相比列宁新经济政策之下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斯大林体制之下只允许单一公有制的存在,故C项正确;在斯大林体制之下,农民仍然要承担义务交售农产品的义务,故D项错误。

答案 C14.(2017·扬州期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 )A.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B.创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矛盾突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时期不成功的试验,对体制没有突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