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课件 抗疟药

药理学课件 抗疟药

海南、云南二省,间日疟主要流行于安徽、湖北、河南、 江苏等省
• 寒战 → 高热 → 出汗退热
疟疾分类:
间日疟(可复发)
三日疟 恶性疟
良性疟
卵形疟(可复发)
【疟原虫的生活史】
{ 无性生殖阶段 (人体)
生活史 有性生殖阶段 (蚊体)
1、 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
}雌
蚊体
雄 配子体
合子
子孢子(唾液腺,成为传染源)
控制症状的首选药,可治疗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 敏感的恶性疟。 (2)防止症状发作,用于症状抑制性预防。 (3)对红外期无效
根治间日疟、卵形疟必须同时服用伯胺喹
不能用于病因性预防
2.抗肠外阿米巴病:用于治疗阿米巴肝脓肿(肝脏中 浓度高)
3.免疫抑制作用: 长期大剂量应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 1.抗疟剂量:头晕、头痛、胃肠不适、皮肤瘙痒 2.长期大量使用:视力障碍 3.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奎宁(quinine) 最早应用 从金鸡纳树皮提取,奎尼丁是其右旋体 【作用特点】 1.红内期裂殖体杀灭剂,疗效不及氯喹且毒性大。 2.对红外期无效。 3.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 4.不良反应:
金鸡纳反应:恶心呕吐、头痛、耳鸣、听力和视力↓ 特异质反应:急性溶血,出现寒战、高热、黑尿 心血管反应:用药过量或滴注过快可致严重低血压和 致死性心律失常。 其他:子宫兴奋作用、低血糖
抗寄生虫药
廖红 重庆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cqliaohong@
抗疟药
疟疾的临床特点
• 全球五亿病例/每年,超过 100 万人死亡,大部份在非
洲。WHO指出疟疾平均杀死一个< 5 岁儿童/30 s;疟疾 也是导致非洲经济一直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
• 目前我国常见的是恶性疟、间日疟,恶性疟主要流行于
本章小结
目的要求:
1.掌握氯喹、伯胺喹和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 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奎宁、青蒿素、甲氟喹的作用特点、 应用和不良反应
按蚊
黄花蒿
疟疾流行区域图
急性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甲氟喹(mefloquine) 化学结构与奎宁相似
【作用特点】 1.杀灭红内期滋养体,对红外期无效。 2.主要用于控制耐药恶性疟症状,生效较慢。 3.半衰期长(约30天),用于症状抑制性预防,
每2周给药一次。
青蒿素 【作用特点】 1.快速、有效杀灭红内期滋养体,对红外期无效。 2.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 3.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 4.半衰期短(约4h),故复燃率高。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持久,可维持一周。 1.杀灭原红外期裂殖体,用于病因性预防。 2.抑制红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起效慢。
常与周效磺胺合用控制耐氯喹恶性疟的症状。 3.抑制蚊体内有性生殖,用于控制传播。
【不良反应】治疗量一般不发生 1.长期大量服用引起巨幼贫 2.急性中毒:
伯胺喹(primaquin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杀灭间日疟、卵形疟继红外期的休眠子:
控制间日疟、卵形疟复发,与氯喹合用根治间日疟、
卵形疟 2.杀灭各型疟原虫配子体:控制疟疾传播 3.对红内期无效,不能控制症状
【不良反应】毒性较大 1.一般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停药可恢复。 2.特异质反应:红细胞缺乏G6PD者易发生 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红内期 2.控制复发的抗疟药:
伯胺喹——继红外期 3.控制传播的抗疟药:
伯胺喹——杀灭配子体 乙胺嘧啶——抑制蚊体的有性生殖 4.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原红外期
氯喹(chlorquin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疟作用: (1)红内期裂殖体杀灭剂,作用快、强、持久
2、人体内的无性生殖阶段
(1)原发性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 人体肝细胞 裂殖子 (此期无症状,为潜伏期)
(2)红细胞内期:
部分 雌雄配子体
裂殖子 侵犯红细胞 滋养体
裂殖体形疟所特有,一部分子孢子侵入肝脏后,进入 休眠期,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
【抗疟药分类】 1.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