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

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低碳经济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

过去的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高碳经济”的特点。

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伴随着资源耗竭以及极大的环境负外部性, 产生了气候变化问题。

而气候变暖的后果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低碳经济最先由工业化先驱国家英国在其2003年国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明确提出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表示出中国坚持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浙江省作为一个出口大省,碳排放与商品出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出口商品结构影响浙江省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改变出口商品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浙江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对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环境问题除了构成一国的资源禀赋外,还影响到生产成本、贸易模式、产业区位以及贸易利得。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许多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环境规制,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始变得重要起来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政策的贸易影响在1972年联合国发展与环境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后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项合理的发展政策,对环境质量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Grossman和Krueger (1991)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贸易与环境的研究中发现,环境质量—收入存在倒U 型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当收入水平较低时。

环境损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大,达到最高点后,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由于各国的污染源和类型各不相同,这个最高点也相应地不同。

Grossman和Krueger (1995)用全球环境监控系统(GEMS)数据研究人均收入与各种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经验上证实了EKC,SO2和烟雾的倒U曲线的顶点在人均收入5500美元。

Copeland和Taylor(1994)利用南北模型(North—South Model)对环境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在模型中他们将国家分为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发达国家),假定污染是局部的,没有越境和全球影响,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来控制污染,北方税率高于南方税率。

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在引起一个国家收入增加的同时。

还改变了该国家的产出结构,从而改变了污染程度。

两国之间只存在收入的不同(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污染管制政策),那么各国收入不同引起的污染政策不同将会创造出比较优势,即高收入国家会在相对清洁的产品(clean good)上有比较优势,而低收入国家则在“肮脏产品” (dirty good)上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使得污染密集产业向污染管制较松的国家转移,从而使全球总的污染水平上升。

他们假定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环境标准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样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就会改善环境,发展中国家则会加剧环境污染,而世界贸易从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影响效应。

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1993年才开始逐步涉足这一领域。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以来,特别是1996年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来.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及其组成部分的理论和观点展开了非常活跃的研究与讨论。

对“环境与贸易”这一问题投入了很大的关注。

2.2.1 理论与实证研究李秀香、张婷(2004)以C02的排放为例,分析了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出口增长并没有带来人均CO:排放量的增加,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均CO:的排放,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出口增长与CO:排放量的增加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沈荣珊、任荣明(2006)对研究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环境后果的主要方面和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参考联立方程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贸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采用34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说明贸易自由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

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扩大造成污染排放增加。

而在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技术效应和构成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环境污染减少。

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都逐步实行了开放的贸易经济政策。

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技术水平较低,在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解决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经济政策法规的完善、国际环境规则和贸易规则的有效协同等等。

叶继革、余道先(2007)通过对我国主要出口工业行业污染物排放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工业行业多属于污染密集性行业,随着出口贸易量的增大。

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随之增加,日渐扩大的贸易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贸易量的扩大确实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

并且认为建立有利于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制订和执行切实可行的环境政策。

避免国内出口行业为维持出口竞争力而降低环境标准、出现所谓的“竞争到底线”(Race to the bottom)现象,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的“污染避难所”(Pollution haven),仍然是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向。

党玉婷、万能(2007)对中国1994-2003年期间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 但由于较大的负规模效应,故总效应仍为负, 即现阶段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要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需要进一步降低污染密集度, 不断增强正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丁雯(2008)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 对我国1985- 2006 年间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分类的数据和GDP 数据, 运用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得出结论: 短期内, 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经济增长对初级产品出口或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反作用却不明显。

长期内, 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

李坤望、孙玮(2008)在经典能源贸易理论的框架下,通过编制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能源含量,同时将能源作为商品和要素投入,研究了其跨国界输入输出情况。

计算结果发现,行业完全能耗系数大大高于直接能耗系数,并且行业耗能量排名有较大变化,原先相对低耗能的产业在考虑了完全能耗之后变成高耗能的产业。

结论说明,我国能源输入输出格局和能源贸易理论预测基本一致,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状况,而贸易中的能源含量的逆差状态,在国内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能源的消费局势。

今后在制定节能政策时,可以综合考虑相关产业的贸易政策,通过贸易模式的调整,进口高耗能产品,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从而节约国内能源。

齐晔等(2008)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 到2006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结果发现1997-2002 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 %-14 %,2002 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 年已达29.28%。

部分研究者对我国贸易对象出口的碳含量进行了分析。

闫云凤、杨来科等(2009)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了1997-2007 年中美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中美贸易使得美国的碳排放量减少了2%-4%,我国增加了14%-20%,全球增加了2%-4%。

出口转移了国外的碳含量,使得本国的碳排放增加。

闫云凤、杨来科(2010)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的方法,测算了2008 年1 月- 2009 年5 月我国出口碳排放的变化。

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促使中国出口碳排放显著降低,结构效应对出口碳也有改善作用。

孟祺(2010)采用分离为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的贸易数据,结合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了我国出口商品国内的碳排放量。

研究结果发现,从规模上看,由于出口的不断扩张,出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处于并且还将处于上升的趋势。

从出口行业占碳排放的比例看,同出口规模相一致,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所占比例较高,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纺织业呈下降趋势,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呈上升趋势。

如果与出口所占比例向比较可以看出,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其它机电产品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非常低,与这些部门的加工贸易特征有关,其需要进口大量中间产品,而这些中间产品在国外的碳排放对国内产生了替代作用。

由于出口国的碳排放强度低于我国,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是减少了碳排放。

2.2.2 对低碳经济建议对策的研究闫云凤、杨来科(2010)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提升本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该利用后发优势,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及早有序地推进本国经济向低碳转型。

研究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对于我国产品应对征收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的低碳之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需要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做出权衡取舍,对那些附加值低,能耗和排放较高的产品,应该从源头上长期不懈地进行控制,并通过不断调整贸易政策,引导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方向转移。

对于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的初级产品应该建立进口替代战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生产而代之以进口这些商品,将生产加工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留在国门之外,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还有节能效益,有益于产业整体技术进步。

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向低碳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