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教材简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风光。
读来音节和谐如一篇文笔清丽韵味隽永的小诗。
该文描绘的景物特色鲜明,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情景交融,辞章俱佳,自然流畅。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俱以写景见长,在传神贴切的刻画周围景物里,自然融情于景。
故《梁书》里称赞“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熟读课文,理解句意,批注疑处。
(课前预习)
2、理解作者笔下山“奇”水“异”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3、参考背景,结合文题,了解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情怀;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简单了解六朝山水小品文骈散相间、简练隽永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预习检查
1、课文诵读:学生代表朗读、个人自由诵读、师范读(提示:感受声音表现的情境画面)。
2、重点词语积累:缥碧(青白色)、寒树(让人有寒意的树/长在高山上的树)、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水的拟声词)、好鸟(美丽的鸟儿)、戾天(至天空)、经纶(治理/筹划)。
3、自读疑难处质疑思考:
(1)“风烟”之“烟”,是炊烟,还是雾气?“天山共色”,天与山颜色相同吗?
(2)“任意东西”,“任意”除写船方向随水流变化外,还有何意外之意?
(3)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4)一说“水皆缥碧”,又说“急湍”“猛浪”,是否矛盾?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式如何对应调整会更好理解?
(6)“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具体指谁?
(7)作者的行踪(观察视角)的变化?
(8)文章主要内容描写山水风光之美,与题目“与朱元思书”似乎关系不大?
(9)“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风光,与郦道元的“三峡”相似,如何理解“天下独绝”?
(注:以上质疑,是老师读文所思,不知有多少会与学生质疑相同?其中,有些问题,是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处。
课前,教学生质疑自学,很有必要。
质疑的问题,择其重点课内探究交流,其余可交给学生课外解决。
)
三、理解作者笔下山“奇”水“异”的特点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1、理解山“奇”、水“异”的特点?
(1)读一读文中描写山“奇”、水“异”的句子。
(2)圈划归纳出水“异”、山“奇”特点的词语。
异水:缥碧、见底(清澈)、急猛
奇山:高(险)、轩邈(绵延)、(生机)
(3)写“寒树、泉水声、鸟鸣声、蝉猿叫声和横柯、疏条”山上物,突出山的什么特点?
山“生机”之奇:山争高直指/生寒树/泉水响声/鸟鸣声/蝉猿叫声
(4)轻声读文,想象文句描写所表现的“奇山异水“的画面特点。
2、作者描写“奇山异水”时,运用了哪些写法?
(1)侧面描写:写“游鱼细石”“无碍”,衬托出水的“清澈”;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衬托山的“高峻”;“泉声、鸟鸣、蝉猿叫声”的丰富变化,也是侧面写山的幽静、空荡和挺拔;“息心、忘反”,侧面写山水的美丽诱人。
侧面描写,既丰富景物描写的内容,又给人想象的乐趣。
(2)夸张比喻:“千丈”、“甚箭”、“若奔”,形象写出水流特点,同样给人无限想象。
(3)拟人想象:“竞上”、“轩邈”、“争高”,化静为动,想象奇妙,写山之高峻和活力。
(4)描写山水风光(景物),可以借鉴“侧面描写、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四、参考背景,结合文题,了解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情怀。
1、作者对“奇山异水”有怎样的感受与评价?
(独绝/独一无二,这里最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
2、从作者对山水美景的描写、感受与评价看,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补充吴均资料简介:南朝文学家,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被举荐入仕,诗文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时人效仿,谓“吴均体”,是六朝山水作品优秀代表。
六朝山水小品文,是古代散文一种,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在写景中抒发感悟与追求。
六朝文人书信中好用“景语”点缀,作用有二:一是用优美的景物和语言打动对方,二是借景语烘托写信人的心情(或表达写信人的志趣)。
此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却非叙事抒情,而是描绘奇山异水之美,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其原信全文,难以臆断。
但可从作者自叹与自悟句,明其志趣,似有与友人分享、共勉或规劝之意。
奇人:热爱神奇、秀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希望远离世俗名利、官场,归隐山林
五、简单了解六朝山水小品文骈散相间、简练隽永的语言风格。
1、本文体式叫“骈体文”,全篇多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少数散句错落其中。
找出文中的“对偶句”(骈句),大声读一读。
2、比较原文第3段与译文,读一读,体会古文“简练隽永”的语言风格。
思考:两段文字诵读理解时的不同感受?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六、作业安排
1、背诵全文,准备默写。
2、仿照课文,写一篇观景的短文。
板书设计
水皆缥碧
游鱼细石
视觉高山寒树
横柯疏条
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奇山异水
好鸟相鸣
听觉蝉啭不穷
猿叫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