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

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

浅谈我眼中的雍正皇帝10100320104 应用心理系于铎曾经,满清12位皇帝中,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黄位,或者说为了夺取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的父亲、兄弟痛下杀手;因为他开始大兴文字狱,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多少无故冤死……无疑,我最初对于雍正皇帝的印象,只有“嗜血”“铁血”“刽子手”“冷酷无情”这类词汇。

因为不喜欢他,所以不曾想过要去理解他,不曾想过要去读懂他……后来,直到很多类似《步步惊心》的清穿小说开始疯狂地穿越在中学生的手中,我开始好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本小说中一千个雍正皇帝,那么,这位神秘的皇帝,这位连接了康乾盛世的皇帝,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习惯于用“龙”来描述皇帝,“真龙天子”“龙袍”“龙椅”等等。

但是,在我眼中,对于雍正皇帝,他更像……狼。

是的,我认为用“狼”来描述雍正皇帝要比“龙”更贴切些,这并不是代表我认为雍正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而是我觉得,他的一生,从作为阿哥时的野心与隐忍,到成功登上帝位之后的雷厉风行,都有狼的特性。

狼是有野心的,正所谓“狼子野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同时,狼也是智慧的,它们坚忍,可以尾随猎物几公里只为了趁其不备的那“一击必中”;它们更是善于伪装,“披着羊皮的狼”“狼外婆”“小红帽”许许多多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进行伪装,麻痹对手。

毫无疑问,胤禛有野心,而且野心不小。

但是他同时又善于隐忍。

在他还是四阿哥的时候,他以屈求伸,以静制动,面对太子党的嚣张,八爷党的炙手可热,他只是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作壁上观。

不插足于任何一方,更不去发展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太子胤礽失去耐心,多次表示“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的时候,他默默做了四十五年孝子,好哥哥;在胤禩各处笼络,为自己罩上“八贤王”的光环的时候,他默默以父皇的想法,办好父皇交代的每一件事,以至于落了个“冷面王”的称号……无疑,他的韬光养晦是成功的。

在“九子夺嫡”那场残酷的争斗中帮他避免了各方的伤害,而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帮他取得了他的皇阿玛康熙的信任。

这也正是雍正“狼性”的另一个体现,不出手则以,出手便要一击必中。

不错,你皇太子胤礽的确有“地利”,你在皇太子宝座上坐着,只要没有大错就不能随便废立;你八阿哥胤禩占尽“人和”,笼络朝臣,在朝中大有“一呼百应”的局面。

但是,最最关键的,确是“天时”。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没有了天时,特别是在这种皇帝圣心独裁,一言九鼎的时代,失去了皇帝的喜欢,皇帝的认可,其他的都只是稍纵即逝的泡沫,等待着你的便只有一败涂地。

于是,他隐忍,他伪装,他把自己的野心藏在心底最深处,而把“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摆在康熙面前,千方百计讨康熙欢心。

无论是废太子时候,胤禛独辟蹊径,或者说揣摩对了康熙的想法要求复立太子;还是在康熙龙体欠安,各皇子忙于争位的时候,“虽不知医理,愿冒死择医,令其日加调治”;亦或是无论局面多么微妙,依然坚持给各兄弟写信写诗以慰自己的兄弟之情……终获康熙“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词居心行事,洵是伟人”的表彰。

在雍正58岁的人生中,前45年他都是在隐忍,伪装,察言观色中度过的。

不管最后他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还是耍手段篡位而来,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那场争斗中,他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狼是变化莫测的。

它多疑,它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察觉猎人布下的陷阱的可疑之处,而狼王更是以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同类,它拥有绝对的权利的同时更不会允许任何狼有威胁自己的可能;它却有理性,它那锋利的爪牙只在最关键的时候才会用,在用爪牙之前,它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眼,鼻上,判断前进方向,找到危险所在;它残忍狠毒,面对战争,它不会退缩,而是挑对手最痛处下手;它却非常务实,可以为一个共同的食物而团结在一起。

相应的,雍正的性格也有者其双重性的一面,这可能就是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说雍正是狼,那他无疑是清朝政治舞台上的群狼中的狼王,他正是一个像狼王那样,权利欲极强,决不允许有任何威胁到自己的权利的危险存在,哪怕潜在的危险也不行。

所以他打击结党营私,不允许任何除自己之外任何权威的存在。

别说康熙年间被幽禁的允禔、允礽被幽禁至生命最后一刻,而跟自己争夺皇位的八爷党的下场更是凄惨。

八阿哥允禩被改名阿其那,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最后惨死;九阿哥允禟被改名塞思黑,夺爵,幽禁,削宗籍,于雍正四年惨死;八爷党集团的骨干,雍正坚持斩尽杀绝;就连雍正自己的同胞弟弟十四阿哥,也被革爵禁锢,幽禁在景陵,直到乾隆即位才被释放。

而曾静、张熙谋反案以及由此引出的吕留良文字狱,雍正更是采取了“宁可错杀一万”的想法,斩尽杀绝。

可见,对于自己的敌人,雍正的确足够薄情寡恩,手段严酷,不斩尽杀绝不罢休。

而有些为自己的成功即位付出过的功臣们,不少也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例如年羹尧,隆科多。

雍正称年羹尧“恩人”,称隆科多“舅舅”,足见雍正对他们的宠信,也侧面反映了两位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两个人,最终一个被雍正所杀,落了个家破人亡;另一个也在被幽禁中忧愤至死。

究其原因,不外乎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以至于使雍正感到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

但是,在雍正真正下手打压年,隆两位之前,他在各种奏折,谕旨中对他们表示过不满,批评,甚至忌惮,却没有收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在威胁面前,他毫不犹豫亮出了自己的爪牙,雷厉风行,痛下杀手。

雍正的双重性格,以及这种性格中狠戾,残忍的一面,留下了冤案,留下了许许多多太过的惩罚,失去了去多人才,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很多负面影响。

面对这市井间各种流言蜚语,纵然他用《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解,却注定收效甚微,注定了他的孤独。

狼,也是孤独的。

据说,在冬天,狼总是孤独地流浪在山野之中,为了最后的猎物,它能人如令人难以抵御的严寒和饥饿,在冰天雪地中孤独地等待。

草原上的孤狼,狼王。

狼王无愧于草原上的王,它登高一呼,就能召集成群结对的狼群向着敌人飞奔而去,而这个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总是狼王。

其实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总会想,狼王是不是也是孤独的?高出不胜寒,无论狼王,亦或是雍正,他们坐在高出,手握生杀大权的同时,却把握不了自己。

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注定是众矢之的,不知道多少人(狼)眼红,想趁自己不备取而代之;因为坐在这个位子上,注定要帅为天下先。

而坐上这个位子的那条路,又是布满了鲜血,又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惊险万分。

狼是孤独的,但人们又把它们成为群居动物,而且是一种凝聚力非常之强的群居动物,因为它们有一头无情但又英明得懂得如何分配狼群力量的狼王。

同时,狼又是一种善于和敢于牺牲的动物,我就曾经读过一片文章,狼为了拜托猎人的陷阱,它们可以咬断自己被束缚的腿。

雍正无疑是以为了解民情,知人善任的皇帝。

说他了解民情,他即位之前做了45年的“闲散阿哥”,为避嫌没有像八阿哥那样笼络“官心”,培养自己的势力。

反而做了不少累死巡视黄河防务, 收缴库银, 平反冤案的事儿,无不尽心尽力, 的确,这当中有做给康熙看,表现自己的才华的因素在里面,可是,也正是因为常年居住在紫禁城外,没有那么多高墙当着,也使得雍正能够很好地了解民情。

他自己都曾说过,自己很多地方都不能与“皇考”康熙相提并论,唯有比康熙更了解民情。

康熙晚年,处于后世对自己评价等等考虑,一直都是怀抱着一种宽容的姿态,吏治不严,国库空虚,官员们腐败……等等,可以说,康熙留给雍正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烂摊子,一个烫手山芋。

不得不说,为了改变这个局面,雍正做出来很多大胆而有效的改革——一、严查亏空雍正即为以后,立即严令稽查钱粮亏空,矛头明确指向各级贪官。

雍正的态度十分强硬:各省督抚必须将所载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三年之内必须如数补足,如限满未能补足,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从严治罪。

严查亏空的具体措施为:第一,两地抄家。

不仅在当地官衙抄,而且在官员原籍老家同时抄,以防被抄之人将财产“隐匿寄顿”;第二,罢官。

第三,亏空钱粮不准代赔。

第四,亏空钱粮官员的宗亲戚友连带赔补。

二、摊丁入亩摊丁人亩是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双重征税标准,变为以土地作为单一征税标准的重大赋役改革,它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增加了地主的赋役,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了保证,改善了财政状况。

三、耗羡归公耗羡归公制度,即各省征收一定比例的耗羡,将之全部上缴中央国库,中央政府再给予地方官员一定数额的养廉银和办公经费。

说他善于用人,不得不说,他破格提拔了很多肱股之臣,最终成为乾隆皇帝的左臂右膀。

雍正用人不拘一格,各用所长,但都有一个不变的准则,那就是——忠、公、能三者兼能。

纵观雍正宠臣,有“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的怡亲王允祥、“公忠弼亮、筹及远大”的鄂尔泰、“第一宣力”的三朝元老汉大臣张廷玉、“老成历练、才守兼优”的模范督抚田文镜、“操守廉洁、敢于任事”的李卫,他们身上无一例外的有“忠、公、能”三大品质。

所以,尽管他们各具个性,各有功业,雍正也能论功行赏。

而雍正身边也有很多谋士,这些谋士们不仅在雍正通往帝位的道路上举足轻重,甚至在雍正继承大统之后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谋士尤以和尚禅师最多,关系最密。

这与雍正本身喜欢佛学,喜欢说禅息息相关,而更重要的则是这些人一来这些人多与世无争,提出的谋划较为客观;二来多为饱学之士,谋事周密。

而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皇权,便于自己监视大臣,雍正建立了多种监察机制,比如健全了奏折机制,鼓励众大臣们互相监督互相揭发;他建立了秘密立储机制,把写有储君的遗诏放在正大光明匾后,既预防了储君势力过大威胁到皇权,又避免了“九子夺嫡”这样的骨肉相残的悲剧的再次上演。

不得不说,每一次变革的背后都有流血事件,而这些改革都是在雍正铁血手腕的推动下才得以顺利施行,雍正的铁血,严惩了官员,给百姓们带来了福音,却给自己留下了酷吏等等骂名。

他为了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皇帝,放弃了太多太多,从开始的骨肉亲情,到后来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宽厚仁慈”的帝王形象……关于雍正,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骂,有人叹,也有人心疼。

他的确薄情寡恩,铁血手段;但他同时很好地完成了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修改了康熙后期由于在位时间过长引起的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为乾隆盛世的到来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从物质经济上,还是从精神人才上,甚至是帮他扫平了通往皇位的道路上的所有障碍……我不知道雍正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不过,我相信,他是按照自己心中好皇帝的目标行进着的,或许,那个时候,他的心情和武则天立无字碑的时候是一样的吧——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