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诗歌鉴赏练习30篇(附解析)

2019高考诗歌鉴赏练习30篇(附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30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②。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1.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 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 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D. 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

E. “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

2.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刘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E. 诗人以“水北流”与“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不顾。

7.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8.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 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0.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③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

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1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B.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 “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 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6分)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 “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莺①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①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 第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 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 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16.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

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③更频斟。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②浮瓜沈李:“沈”同“沉”,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

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 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 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 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 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18.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杜牧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

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

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

上都:今陕西西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