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访谈

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访谈

依恋和诉求人际互动模式的具体应用
1550187 经济申晨 1550098 经济柳雨心
摘要:“依恋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的持续联系,这个特定的人是当孩子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的那个人。

”这是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关键观点。

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借助受访者儿时的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分析受访者在后来遇到印象深刻的困难时的反应。

关键词:依恋应对困难诉求
正文:
一、采用理论与相应访谈问题设计
主要理论涉及了依恋和诉求互动模式中的依恋理论和诉求分析。

依恋理论最初的提出者是英国的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虽然他主要关注理解婴儿与养育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而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

鲍尔比的贡献在于把依恋的需求正常化,认为这种需求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把其看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

本次访谈的具体提纲设计如下:
(一)依恋访谈部分
1、你和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你有印象你和父母第一次分离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反应?
3、你感觉你和谁比较亲近?为什么?
4、小时候你生气的时候/需要安慰的时候会去找谁?他们是怎么回应你? (二)主题访谈部分
1、从小到大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困难是什么?
2、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3、你是怎么度过这个困难的?
4、在你心情不好时你寻求安慰的对象是谁?
5、你想和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6、那个人是怎么回应你的?
二、具体案例与分析
本次研究我们共有两位访谈对象,所问到的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困难都是和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相关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分析看出,她们二人的依恋关系与人际互动模式的不同。

(一)案例一
采访对象的身份:女大二学生,性格温和,待人友善,长得挺可爱,这是大家对她的普遍印象。

遇到的最大困难及心理感受:与大学交往了一年的男友出现了矛盾,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很多生活去配合男友的步调,会忧虑男友不会完全地爱她,没有这样“完全的爱”,她会感到不安全,没着没落,心里空荡荡的;当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如果又不能表达愤怒的情绪,会感受但失望乃至绝望,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提不上劲。

但是男友却和其他的女生走得很近,越发的疏远自己了,她去问他,他又不承认,俩人处于冷战状态。

她很伤心。

二人间的冲突模式:受访者没有安全感,失去自我-男友进入个人空间-二人不再交流-二人关系出现问题。

应对办法:没有告诉其他人,也不愿意分手,总觉得过一段时间男友意识到自己的好了就会主动道歉,然后两人和好。

早期受访者对父亲所形成的依恋关系:小时候,受访者的父亲是个比较强势的人,很少在她身边,但只要父亲回家,总是带些玩具或礼物给她,并且总会把她抱在膝盖上说:“乖乖在家,好好学习,爸爸每次回来都给你带礼物。

”长大后潜意识里,她觉得,惟有当她遵从父亲所说,做个顺从或父亲期望的乖乖女,父亲才会不断地把爱给她,这样,她对父亲的亲密依恋也才能得到满足。

如果不是这样,她不确定父亲是否会爱自己,要是不按其愿望做,离开后的父亲是否还会回来。

依恋类型与分离焦虑类型:矛盾型。

(二)案例二
采访对象的身份:另一位女大二学生,性格开朗、比较外向,说话直来直去,人很漂亮。

她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困难及心理感受:与交往的第一个男朋友,由于各方压力主动分手。

分手后,她很失落、难过,当时不想学习、不想做任何事情,会和母亲发生经常性地,没有理由,只为发泄的争吵。

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模式:受访者向母亲没有理由地发脾气-受访者母亲一开始不予以回应-受访者继续吵架希望得到理解式的回应-母女二人开吵-二人吵架没有结果-不再吵架。

这种无理由地发脾气是在她表达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注的需求时的一种夸大的反应。

她采取的应对办法:没有向父母倾诉,选择了向朋友寻求安慰,等着时间渐渐冲淡一切,后来没多久就忘记了这次失恋,然后顺利地投入了下一段恋情。

早期受访者与父母所形成的依恋关系:比较像是朋友关系,会给她很大的自由与空间,但她还是会听他们的话,会忍不住地去服从、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会给自己很多压力。

平时因为和母亲相处时间较长,且因为性别相同,所以和母亲比较亲近,更有共同语言。

因为父亲的身份为学校的老师、校长,所以和父亲之间一直保有一定的距离。

受访者对于儿童时期的分离没有印象,上大学才经历第一次分离,自己一开始觉得没什么,感觉自己出来会自由、解放、开心,但还是在看到母亲哭泣时,自己也想哭,很舍不得。

依恋类型与分离焦虑类型:虽然受访者经历过在叛逆期时和母亲的无理由争吵和冲突,也有分事情和父母交流的状况,但通过她对于分离焦虑的态度及个人面对困难时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安全型依恋。

三、总结
案例一中,结合儿时受访者对于父亲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付出、奉献,是为了吻合父亲心目中乖乖女形象而获得关爱形成的情结投到自己的身上,她需要依恋他,同时也希望他依恋自己,这样才有安全感;她也应该意识到,分离焦虑带来的深度不安全感的对象是父亲,如果现在把安全感寄托在男友身上,男友会很累,同时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女孩对男生的吸引力,她要明白,父亲的远离并不是自己“不乖”造成的,这会促使她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男友也要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女生不正当的交往,正好重复了女友早年父亲远离所致的深度不安全感的伤害,会导致女友的难过,内疚感会推动他去探索自己的责任和真正的需求。

案例二中,结合儿时受访者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受访者儿童时期不太敢冲父母生气,因为父母会不能以她希望得到的安慰的方式回馈。

以至于她在度过叛逆期、不再经常性地与母亲吵架后,也不会和父母分享她认为父母的反应是哭也没用的事情,所以就会藏起来这种情绪,在朋友处寻求安慰。

这也和后来她在面临失恋问题时的反应相同。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都是通过人际互动模式访谈受访对象面对失恋问题时的态度,但由于二人儿时形成的依恋关系不同,故而二人在后期的情感关系中,所采取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看出,安全型的人比矛盾型的人在恋爱关系中更有自信,且在面对失恋等问题时比较容易走出来,更有安全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