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传播1101 袁瑶110200213一.依恋理论(1):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
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2)(1907-1990)及同事做出。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3)所说。
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二.依恋理论以及依恋风格[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著个体差异。
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 Ainsworth(4)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
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
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
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後会变得极为痛苦。
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
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
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於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Ainsworth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
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
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
每一类对应一种不同的与母亲的依恋关系,通过对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相关人员总结出三种与之对应的依恋风格。
1.安全依恋型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
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儿童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
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还认为母亲的支持有用,这使儿童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
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这种依恋型的儿童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
沃尔夫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类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
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
根据儿童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
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
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
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3.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
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
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
抵抗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
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
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
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
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境的模板。
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每每调适最为精良,即它们较有韧性,与伙伴关系良好、讨人喜欢。
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依照依恋理论,儿童用来调理与依恋相关的焦虑的战略各不不异。
例如,在一次分离又相逢以后,一些不安全型的儿童来到父母身旁,但带着抵触和抗拒的心态,而尚有一些儿童会遁藏父母,明显是在尽可能削减与依恋相关的感情和行为。
婴儿依恋研究中的一大成绩,是规避父母的儿童--回避型儿童--是否实的较少忧?,或者说,他们的防备行为是否是对他们实在的懦弱感的粉饰。
对儿童的留意力连结才能、古道热肠率或压力何尔受程度减以测量的研究似乎解释,分离的确给回避型儿童带来忧,尽管他们表现出冷漠和防御的姿态。
安全型儿童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焦虑-抵抗型儿童,母亲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
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焦虑-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母亲对孩子不负责任,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
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个体的早期依恋状况与后来的个人发展,人生经历等有关系,由依恋导致的内部情感及安全感对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支持作用。
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出现比不安全依恋型更好的自尊,社会能力及情感交流能力。
三.成人依恋理论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
Hazan和Shaver(1987)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
)简而言之,Hazan和Shaver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
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和Shaver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
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60%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段)、另有约20%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
(Hazan和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
)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
例如,Kelly Brennan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
Brennan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
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
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
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
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
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Fraley& Spieker,2003a,2003b)。
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成人依恋理论的最煽情也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
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有关於这两种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人们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对稳定性的思考至少涉及两个议题:a.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以及b.随著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麼稳定?关於第一个议题,似乎人们对母亲的安全感和对恋爱伴侣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例如,Fraley在实验中使用自我报告,收集了人们对自己的一位重要双亲和恋爱伴侣的依恋风格的自我测量,并发现这两种依恋风格间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5之间(即中等偏小)。
关於第二个议题,似乎人们对父母依恋的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39之间(Fraley,2002)。
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纵向研究,它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一岁时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20年後在成人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