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线段的和差最值复习课件.ppt

中考数学线段的和差最值复习课件.ppt


P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A+PB 的最小
值为
A
B
M
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P
B′
【典型例题】
例2.(“两动一定”)如图,在锐角△ABC 中,A4 B2= ,∠BAC=45°,∠BAC的平 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 的动点,请你求出BM+MN的最小值.
解析:AD是角平分线,所以具有
轴对称,先作N′与N关于AD对称,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3)、
B(4,2),请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C,在y轴上
是否存在点D,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CB周长
最短.
y
A′
A
B
D
OC
x
B′
反思总结
此类试题往往以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 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为背景,这些 问题的设置背景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 一个“轴对称性”的图形共同点,解题时只有从变 化的背景中提取出“建奶站问题”的数学模型,再 通过找定直线(在那条直线上确定点就作定点关于 这条直线的对称点)的对称点,从而将问题转化为 上面的类型进行求解,但有时问题是求三角形周长 或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一般此类问题中会含有定 长的线段,依然可以转化为“建奶站问题”来进行 求解。
小值( ) A.2 B. 2 2 C.4 D. 4 2
Q
D
C
PE
A
B
【变式训练】
练习2,如图,∠AOB=45°,P是∠AOB内
一点,OP=10,Q、R分别是OB、OA上的
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 B P1
Q
P
O
RA P2
【典型例题】
例3.(“两动两定”)如图,直线l1、l2交于O,A、 B是两直线间的两点,从点A出发,先到l1上 一点P,再从P点到l2上一点Q,再回到B点, 求作P、Q两点,使AP+PQ +QB最小。
【常见模型】
模型一:两点同侧:如图1,点P在直线l上运动。 画出一点P,使 |PA-PB|取最大值;
模型二:两点异侧:如图2,点P在直线l上运动, 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大值;
A
A
B'
B
l
l
P
P
图1
图2
B
【典型例题】
例1:已知:点A(0,1),B(3,4),点P在x轴上
运动时,当|PA-PB|的值最大时,求出此时
图1
图2
3.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在⊙O 上,OA⊥OB,∠AOC=600,P是OB上一动 点,PA+PC的最小值为________。
4.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BC上的一定点,
且BE=5,EC=7,点P是BD上的一动点,
则PE+PC的最小值是

A C
A
D
P
O
B
图3
B E
C
图4
课本原型(七年级(下))
【课时练习】
1、如图1,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边BC上的 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边AC上的一点,若 AE=2,EM+CM的最小值为________。
2、如图2,菱形ABCD中,∠BAD=600,M是AB的 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若PM+PB的 最小值是3,则AB长为________.
此先作B(A)关于x轴的对称点B′
( A′) ,连接AB′与x轴的交点即为所 O P
x
求的点P。
B′
由B(0,2),所以B′(0,-2),因为 A(3,4),
所以易求直线A B′:y=2x-2,
所以点P(1,0)
变式训练
如图,MN 是⊙O的直径,MN=2,点A 在
⊙O 上,∠AMN=30°,B 为弧AN 的中点,
点P 的坐标
y
分析:“两点同侧”当点P、A、B
B
专题复习----“线段和(差)的最值”
我们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线段、 角、三角形、四边形和圆,而线段和的最值问 题都基于图形的轴对称性来确定问题中点的位 置,从而求线段和的最值,同时这部分题目的 考查也会渗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的题目 中,因此将这块放在二轮复习中进行专题复习。
从历年的中考数学题型来看,经常会考查距 离最值的问题,并且这部分题目在中考中失 分率很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几何极值 问题在教材中虽然没有专题讲解,但却给出 了它的模型。初学时大家的认知水平和理解 水平有限,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并没有进行 拓展和延伸,因此在初三的综合复习中对此 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我们共同来解决线段和的最值问题
课本原型(七年级(下))
• 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 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 方,才能使从A、B 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B
A
PP
A`
• 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用途: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
应用: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
模型一:(两点同侧):如图1,点P在直线l上 运动,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小值。
• 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分别量出三
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三角形的任意
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
结论?
B
C
AB-AC﹤BC
A
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应用:求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
A、理论依据: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B、用途:求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
B
C
D
P
当P在直线运动到D 时,(AB-AC)取最大
模型二:(两点异侧):如图2,点P在直线l上 运动,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小值。
A B
l P
B'
图1
A
l P B
图2
【典型例题】
例1.(“两定一动”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 A(3,4),B(0,2),点P为x轴上一动点,
求当PA +PB最小时点P的坐标.
类型“两点同侧”
y
A
在x轴上确定一点P使PA+PB最小,因 B
所以M N′=MN,要使BM+MN最小, 即BM+MN=BM+MN′最小,所以当B,
N′
M, N′在一条直线上时最小,此 N′
时为BN′的长度,而BN′最小时
M
即为B N′与AC垂直时最小,易求 A
得BM+MN的最小值为4
N
C D B
变式训练
练习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CDB的平分线DE交BC于点E,若点P,Q 分别是DE和DC上的动点,则PQ+PC的最
解析:由前面的知识积累可以
得知:先作出点A′与 A关于直 线l1对称,则PA=P A′,然后再 作 B′与B关于l2对称,则QB=Q B′连接A′B′交l1,l2于点P,Q, 则AP+PQ+QB= P A′+PQ+Q
A′ l1
PA
B
B′,当四点共线时, AP+PQ+QB最小。
O
Q
l2
B′
【变式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