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舒城县实验小学西校区赵永霞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

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抛开心理偏见,正确平等地看待这个孩子的优缺点,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尽心尽力,长期坚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前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

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孩子很多不良的发展,如学习散漫,不关心他人,好斗等;在班级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

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放正心态,耐心、细致,积极地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改变孩子的思想意识,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根本上解决,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一、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周剑,男孩,2005年11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

现在是本班三年级的学生。

一年级刚入学时,在课上课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要调皮,很多孩子刚上学,对老师多少有点“害怕”,可该同学第一节课,就在班里跑来跑去,不仅坐不住板凳,还在前面的女同学马尾辫里放了一条虫子,很是调皮。

下课了,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有时甚至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学生来办公室告状。

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数学老师一提起周剑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是找同学看着他,叫他安静一会。

据周剑自己说,爸爸和奶奶脾气都很急躁,容易发火。

据同学反映,周剑爸爸很凶,如果考试没考好,首先是一顿打。

与其父交谈,他爸爸也知道打骂不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重复一句“只能靠你们老师了”。

通过二年级一学年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剑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二、分析与讨论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主知、造谣诬蔑)。

(一)攻击现象分析通过交谈、观察,我发现周剑每次打人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种:①不分青红皂白“拔刀相助”,逞英雄。

②没有任何理由,莫名其妙地攻击人。

③同学随便讲了他一、二句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的手立即就扬起来。

由此我认为周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另外,周剑经常要挟那些被打的人及报告老师的人:“不许告诉老师或家长,要不然我下次还揍你。

”一旦事情被老师知道后,他会很诚恳地承认错误,还说了一大堆有情有理的话,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但一走出办公室马上在同学面前扮起了鬼脸,恢复原形了,又再次打人。

课余时,我和同事多次分析讨论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出于本性,是由于从小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是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

(二)攻击行为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及教育理念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有重要影响。

教育家卢勤曾说过,孩子在打骂惩罚中成长,便学会了冷漠、暴力。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冷漠拒斥反复无常地惩罚,会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而家长的这种榜样作用,往往会成为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的潜意识行为,更容易培养孩子攻击性。

当孩子对别人再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孩子觉得很正常,从而自失能力越来越差。

有时家长听到老师或邻居朋友批评孩子时,无法忍受,加大惩罚力度,又一阍人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本来想约束孩子,可一次次的体罚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就用拳头解决”。

经过家访,周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难怪他小小年纪,对同学随手打、随手拍早已习以为常。

2、自身心理因素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的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地理解人际交往,以至于对自己被排斥的境况不能理智归因。

比如周剑,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把胆大妄为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没有意识到暴力的存在,常常认为自己了不起,班上有同学被欺负了,不问清楚,打人“单挑”。

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更没有道德是非观,这些都是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我从同学口中得知,周剑喜欢玩暴力小游戏,言语交谈总是离不开打打杀杀。

我问他喜欢的原因,周剑告诉我,每当看到激烈的打斗场面,他就会特别兴奋,忍不住模仿一下,看到同学,就想找个人试试。

这样,才有了前面所说的各种攻击行为。

3、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在,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等级优化。

通过考试,评选三好学生等各目繁多的竞争活动,人为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班级成了学生学业成就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竞技场。

学生以优等生为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优等生交往,对后进生排斥,甚至不少孩子不愿与后进生同桌,无形中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加剧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最终导致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

一部分教师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偏见,把目光盯在了优等生上,忽视了这些“问题学生”,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为了引起同学、老师的关注,就会挑起事端,惹事生非了。

三、矫正对策与效果教育专家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思想决定意识,我准备对周剑从思想品德教育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调位风波开学初,按照班级常规,需要调整学生座位。

根据个性、成绩互补原则,我安排了蔡艺与周剑坐同桌坐在中间第五排。

蔡艺成绩优秀,性格温顺。

这下赇喜出望外,一年级的时候他都是单人一桌,且在教育最后面。

第一天,相安无事。

第二天清早,我刚进校门口,蔡艺的妈妈便心急火燎地迎上来说:“老师,麻烦你帮小艺调个位置,她说同桌很会骂人,打人的……我家小艺老实怎吃得消,这样下去孩子的功课肯定会影响的……”家长边说边跟我来到办公室,我叫来周剑,蔡艺的妈妈又数落了一番,“我又没打过蔡艺……”他大声吼起来,还哭了起来。

我赶紧让周剑先回教室,告诉家长这件事我会处理好。

我想,我应该以朋友的身份贴近周剑的心灵。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想问题。

平等地对待,倾听他的心声,达成互相信任,心理兼容,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课下,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亲切的语气跟他说:“早上蔡艺妈妈说的话一定让你觉得很委屈,是吗?”周剑眼里噙着泪水,接着说:“不过,退一步讲,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看你?你想过吗?”他摇摇头,露出期待的眼神。

“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努力!你愿意吗?”他立刻微笑地说:“可以,老师我会努力的!”我暗暗庆幸,周剑对我多了一份信任了。

(二)路队长谁来当经历了上次的调位事件,我觉得“建立良好的班级群体情感气氛”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的的发生。

周剑的攻击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原因是同学、老师早已把他标上“好打架、学习差”的标签,跟他划清界限,把他排除在外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因此,我尝试用情感疏导策略进行下面转化。

我想让全班同学懂得,任何一个同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大家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不完美,眼睛多盯在他的优点上。

于是,我开了一个主题为“夸夸身边的同学”的班队课,同学们畅所欲言,一位同学就谈道:“周剑助人为乐,他主动把铅笔借给我写,结果自己作业没做,被老师狠狠批评了。

”我当时很惊讶,印象中的确有过,我还以为是故意不写,没想到是这个原因。

我赶紧抓住这个好机会,把周剑请上台来,郑重其事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会犯错误,只不过多少不同而已,周剑以前的确做过不少错事,但那是以前了。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大家多给他一点时间,相信他会有所改变的。

”第二天,我让大家商量“路队长谁来当”,他主动举手要求,没想到大家都赞同,我顺水推舟,也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干得有声有色。

(三)“赏识教育”也要有原则好景不长。

一天,隔壁班的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跑到我面前,告周剑的状。

原来,周剑无缘无故地拉下了他的裤子,还扬言即使告诉老师他也不怕,老师肯定不敢批评他,我一听火冒三丈,本来他的行为已很糟糕了,还把我的鼓励视为无能!我当即把他叫到办公室,严肃地指出其行为的恶劣,并责令他马上道歉,事后,我又心平气和地引导他自省:假如你也受到了这样的侮辱,你会如何反应?他有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看来,一味地赏识,也会造成孩子的误解。

奖惩得当,坚持原则,多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四)自我约束升级版经过几次的实践,光靠老师、同学的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周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自我约束,进行自我教育。

于是,我召集班干(包括周剑)开了一次会,主要解决周剑如何自我约束的问题,我们写了约法三章,向全班同学公布,以接受全班同学监督,再推选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督察员,每天放学前向全班同学总结汇报,如果全班半数以上同学满意,第二天则奖励他体育活动时间,反之,则取消奖励,责成周剑练字半个小时。

果不其然,此后的周剑在自我约束、自教育中,渐渐变得乖巧懂事了,由每天打人到最后从不打人了。

四、结论1、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否则适得其反。

我对周剑的行为采取了“耐心+爱心”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2、纠正儿童某一偏差行为的方法要灵活,“单打一”往往导致儿童产生对抗性,以致使教育失败。

3、环境是改变儿童不良习惯的重要因素。

只有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帮助儿童矫正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①丁兆梅:《儿童知行分离现象成因及矫正策略》;②班华编著:《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③卢勤著:《如何爱孩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