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矫正对策A Brief Tal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ts rectificationstrategy姓名:周雨红学号: 11102077007013班级: 10秋学前教育指导老师:周念丽副教授完成时间:2012年4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浅谈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矫正对策A Brief Tal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ts rectificationstrategy姓名:周雨红学号: 11102077007013班级: 10秋学前教育指导老师:周念丽副教授完成时间:2012年4月18日目录摘要 (1)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2)(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2)(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2)1.情绪不稳、脾气暴躁 (3)2.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3)3.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 (3)二、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 (4)(一)自身因素 (4)1.遗传因素 (4)2.幼儿自身心理因素 (4)(二)社会因素 (4)1.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4)2.教师不科学的教学态度与方法 (5)3.同伴关系 (5)4.媒体的影响 (5)三、对待和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措施与策略 (5)(一)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 (6)(二)坚持正面教育,运用表扬奖励的方法 (6)(三)改进家庭教养方式 (6)(四)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6)四、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浅谈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矫正对策A Brief Tal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ts rectificationstrategy摘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幼儿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是关注。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表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不协调,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幼儿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也是幼儿问题行为中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
因此,为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研究者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攻击性、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中,始终是发展心理学中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
然而由于研究课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中所存在的方法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到六七十年代一度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受整个心理学认知发展趋向的影响,80年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表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不协调,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幼儿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也是幼儿问题行为中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
为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对此进行了研究。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措施方面,令人不是很满意。
本文针对有些不足,以一些相关理论为前提,以已有的矫正措施为基础,提出一些比较易于实施与操作的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人际关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
笔者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的,他人不愿接受的伤害行为。
当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身体攻击表现有踢人、推人、咬人、抓人等。
言语攻击的表现有骂人、侮辱、贬低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在生活中时常会受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在成人看来不算什么,却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情绪。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表达情感的能力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发泄心中不快的唯一手段就是攻击与侵犯。
笔者举个最普通的例子。
我们班的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
”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不仅包括可见的带攻击性的行为,而且包括隐形的攻击的意图。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许多表现,肖晓玛在对儿童攻性行为的表现方面作出了较为合理、全面的概括:1.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叫喊、哭闹、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休克。
2.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和物品。
3.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只是轻重程度不一,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以下这个案例充分就充分说明了在幼儿园里,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影响着他的社会化、个性品德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师能否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乐乐是幼儿园中班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红点上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乐乐突然双手撑地,做了个前滚翻,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吃点心,老师把一组一盆的小饼干放到桌子的中间,只见乐乐一手拿牛奶杯,一手快速拉过盆子,飞快地抓了一把饼干,边吃边玩,吃完手上的,一看,盆里还有两个,干脆抢过盆子,护在胳膊下,慢慢享用。
排队时,动作快的幼儿站在了排头,乐乐在老师的提醒下把小椅子放到桌子下面。
所以等乐乐冲过来已经晚了。
只见他猛冲过去硬要挤入排头,排头的幼儿不肯,乐乐开始动粗,一手抓住排头幼儿的衣服,一手用力往后推挤,被推挤的幼儿当然不肯,开始和乐乐扭打起来。
教学活动中,老师在讲故事,小朋友安静地听,乐乐的屁股在小椅子上扭来扭去,看没人注意他,就去拉别人的衣服,拉别人的书包。
老师提问了,乐乐不管懂不懂,边举手边蹦窜,嘴里还大叫“我,我,我!”见老师请了别的小朋友,他的手落下来,随手在邻座的肩上砸了一下,又蹲到地上打了一个滚。
区域活动开始了,老师提出了活动要求,开始活动。
只见乐乐飞窜出去,抢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材料,见同伴用厌恶的眼神和身体动作表示对他的不欢迎,乐乐很愤怒的推倒同伴或朝他们吐口水。
几分钟后,又见他把手上的东西往地上一扔,窜到别的区域角,见没有自己想要的玩具,就去抢文文的玩具,旁边的孩子帮文文的忙,乐乐就在文文的肩膀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文文哇地大哭,乐乐转身就跑。
二、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首先我们得明确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有幼儿的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自身因素是由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自身因素1.有些幼儿遗传了家长的特质,基因影响个体的兴奋水平有些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幼儿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
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素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对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幼儿成长的客观心理因素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基本原因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且又好动,模仿性强。
如果成人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奥特曼等打斗场面不断刺激幼儿,好动的乐乐开始模仿画面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并在同伴身上进行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得到强化。
新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指出,儿童自幼在成人的权威下形成自卑感,依赖于成人,在经常受到挫折后,任性的孩子就会向非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如攻击性行为。
乐乐的好动、任性、自控能力、规则意识差,促使孩子不断“犯错”,成人的批评、惩罚让幼儿不断受到挫折,像乐乐这种任性的孩子,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就是以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而好动、自控能力差的乐乐又无法把握保护自己的“度”,攻击性行为就更变本加厉了。
(二)社会因素1.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
通过多次的家访与家长的交流,教师了解到乐乐是家族中最小的。
父母平时工作忙,到周末父母来接回,所以觉得愧对孩子,对孩子比较溺爱。
犯错误时,乐乐就会耍赖、哭泣直到父母投降。
因此这种特殊的娇宠和放纵,导致了孩子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情绪。
但当家长实在无法忍耐时,就进行“体罚”,可见家长的体罚实际成为了孩子侵犯行为的坏榜样。
2.教师不科学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常常会采用训斥、隔离、权利剥夺等手段来惩罚孩子。
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分不清“惩罚”与“变相体罚”这组概念,老师就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即不露痕迹地冷落孩子,各种活动时似乎无意地将他们置于一角,甚至变相引导全体幼儿不与这类孩子交往、游戏。
这种错误的教育手段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对立情绪,从而引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3.同伴关系儿童实际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是成人世界,一是儿童世界。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来自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人类的相关研究证明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
Goie和Lenox(1994年)发现,既具攻击性又被拒斥的儿童更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4.媒体的影响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打斗场面是促使孩子攻击性行为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的儿童大多成天与电视为伴。
家中大人忙自己的工作,孩子又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电视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电视中的人物成了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
许多带有暴力和攻击性行为的电视镜头常常被孩子效仿。
在儿童的眼里,影视中所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孩子会将影视中所看见的行为和做法搬到现实社会中来。
不少儿童在看了武打片和暴力动画片以后,模仿着影视中的“英雄人物”相互打斗。
同时大量的血腥、暴力、恐怖的场景,很容易使孩子对不顺自己心意的人和事充满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