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
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一、前言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
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
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
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
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
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
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
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
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
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三、分析与讨论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①。
(一)攻击现象分析通过交谈,我发现周刚每次打人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种:(1)别人讲了他一、二句,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就会怒发冲冠冲上去打人;(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不管当时是否真的“不平”,他总是爱出手相“助”;(3)没有任何理由莫名其妙地打人。
我认为周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另外,周刚打人以后,还会对被打的人及知情的人发出警告:“不许告诉老师或家长,否则我会打得更狠。
”一旦事情被老师或家长知道,对他经过教育时,他会承认错误,甚至痛哭流涕地保证不再打人,但事后,他会我行我素,管不住自己再次打人。
通过我和同事分析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出于本性,是由于不良行为习惯,且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
(二)攻击行为原因1、自身心理因素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的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地理解人际交往,以至于对自己被排斥的境况不能理智归因。
如周刚,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认为使用暴力对自己有利,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
从性格来看,他显得外向,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情发生冲动;在意志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动机方面看,他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
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
社会学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由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②。
在现代社会,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本来就喜欢打斗的青少年,观看了暴力节目后,会增加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甚至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并引以为傲。
周刚告诉我,他很喜欢看这种暴力影视,看到那激烈的打斗场面,他会特别兴奋,忍不住手舞足蹈,甚至马上会找个人试一下。
这样,他的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2、不良的家庭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龙瓒教授的家长教教报告会的讲话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③。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经过家访,周刚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他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典型。
3、非现代化的学校教育现在,学校教育还是过于强调对未来社会成员的甄别选拔功能,以至于中小学也成了对未来社会成员的预备选拔机构,人为地将儿童等级化。
通过考试、评选三好学生等名目繁多的竞争活动,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班级成了学生学业成就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竞技场。
学生以优等生为荣,以与优等生交往为荣,对劣等生或稍动心思或弃置不顾,甚至不少孩子不愿与劣等生同桌,加剧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恶性发展,最终导致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
由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偏重认知发展,忽视情意发展,统一的教育模式大班化教学,让老师无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不力,尤其缺乏学生生活力的教育。
所谓“生活力”,即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生存,儿童必须懂得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能内化这些观念,形成人际交往能力。
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学校教育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说教方式,学生好的道德行为并不能得到有效强化,长期以往,反而加剧了一些儿童情感发展的不协调,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四、矫正对策与效果教育专家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认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同样适用。
我对周刚采取的教育对策,有效的就是最好的,我得意地称之为“冰火较量”。
(一)调位事件开学初,按照班级常规,需要调整学生座位。
根据个性互补原则,我安排了一名学习成绩优秀,性格比较温顺的女孩子与周刚同坐在第三排。
女孩虽然老大不高兴,但也没说什么。
周刚可是喜出望外(据同学说,以往他都是单人一桌,且在教室最后角落),不知他是否在想:这回我抄作业不用发愁了?!第一天,相安无事。
第二天早读,我正在讲台上改作业,那女孩的妈妈心急火燎地走进教室,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老师,麻烦你帮彤彤调个位置,她说同桌很会骂人,打人的……这样子,我们彤彤功课肯定会受到影响的……”“我又没打过你家园园……”还没等我解释,周刚已经吼起来,就差没跳起来了。
我赶紧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他。
我想,我应该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倾听他的心声,以一种理解的态度鼓励其尽情倾诉,从而达成互相信任,心理兼容,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我想这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试着用我的趋同理心引起他的心理共鸣。
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跟他说:“早上园园的妈妈讲的话让你觉得很委屈,是吗?”看他眼泪都快涌出来了,我感觉我的初级共情法奏效了。
“不过,退一步讲,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看你?你想过吗?”我试着探询道。
他摇摇头,原先僵硬的表情趋向缓和。
“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努力!你愿意吗?”他没有回答,只是腼腆地一笑,我也会意地笑了。
看来,孺子犹可教也!我暗暗庆幸。
我和周刚之间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的医患关系。
我赢了!(二)“班级钥匙谁来管”经历了上次的调位事件,我觉得“建立良好的班级群体情感气氛”至关重要。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
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
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
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
调位置事件中,周刚的反应如此强烈,证实了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是多么重要。
因此,我尝试用情感疏导策略进行正面转化。
我想让全班同学懂得,任何一个同学的进步都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大家要珍惜问题同学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在出现反复的时候不至于丧失信心,不至于指责埋怨。
于是,在班队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其事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会犯错误。
只不过有的人犯错次数多一点,有的人犯错次数少一点。
可人总是要长大的呀。
假如别人整天在背后谈论你的缺点,你肯定会觉得很难过,很懊恼,是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老师看中的是你们的未来!”说完,我特意把目光停留在周刚身上。
只见他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我想他是心神领会了。
在一次“班级钥匙谁来管”的主题班会上,他主动要求管理班级钥匙,这举动着实令大家吃惊,许多同学也由此改变对他的一些看法,我顺水推舟,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想用此甜头来“粘住”他。
他欣然从命,并且干得有声有色。
真希望周刚的角色表现成功,那就意味着他会换位思考了。
我又赢了!(三)“糖衣炮弹”威力不够然而好景不长。
一天,隔壁六(1)班的一个小个子男孩泪流满面地被一群孩子簇拥着推推搡搡地来到我面前,我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抽泣着。
旁边的同学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达。
原来是周刚无缘无故地拉下了他的裤子,还扬言即使告诉班主任他也不怕,老师还怕他呢!我一听火冒三丈,本来他的行为已经够令人气愤的,更何况他还把我的鼓励视为无能!我当即把他“请”到办公室,义正严词地指出其行为的恶劣,并责令他马上向那位同学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