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节选)》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以儿童视角观察、描摹事物的写作方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提前自学:1、熟读课文,请在文中给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做批注(不少于10处)。
2、再读课文,把描写“祖孙情谊”的段落找出来,批注(不少于5处)。
3、回忆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和事,试着模仿文章中的某些段落,写个片段。
(设计意图:在预习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行文特征形成初步感知,便于课上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二、课中学习:(一)导入:有条河流,曾经名不经传,因为一个作家,一本书,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这条河叫呼兰河,这个作家叫萧红,这本书叫《呼兰河传》。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呼兰河传》(节选),探究它的文学魅力。
(板书课题作者)(二)我们概括1、萧红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写道:“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她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从文章中找寻答案。
----预设:后园、我、祖父2、这是个怎样的后园?怎样的“我”?怎样的祖父?请你用文章中词语概括。
请2个学生回答是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这三样。
正如萧红自己说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三)我们质疑1、大家很容易就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看看我们能不能读出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
2、快乐自由的花园,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PPT显示第二段)同样是乐园,同样是回忆童年快乐自由时光,这二者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否不同?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
(PPT显示2段文字)3、乍一看,感觉不出来。
同学们,当你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就多读几遍,朗读的过程,往往就是理解的过程,可能就会有所发现,自己自由地读读这2段文字。
(四)我们发现1、有没有发现它们的不同?---预设: 《呼兰河传》更口语化,更直白,更接近儿童口吻,是从儿童的眼光观察介绍后花园的,更有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面语较多,句式用词都是精心雕琢的,显得严谨,成人印记比较浓。
2、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儿童的口吻来体现儿童的思维、儿童的心理,这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有个专业名词叫“儿童视角”(ppt显示)(板书:儿童视角)这是个重大发现,正如李敖说的“发现常识的非常部分,是非常之人。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非常之人!3、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段文字,这个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文字上?第2节:①“大”“样样都有”,就是儿童平常说的话,属于什么语言?(口语)评判蝴蝶好看不好看也是简单直白的,儿童的眼里只有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也是口语(板书:用词口语化)②口语化的用词,使情感也显得直白外露(饱含着什么感情?自豪炫耀,怎么读?重音,语速慢一点)。
请一位同学来读此段。
(板书:情感直白化)③小结: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可以想象出小萧红扳着手指细数小昆虫时的满足自豪模样!第3节: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为什么不写成“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呢?----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②这个发现让孩子感到怎样?新奇和兴奋。
所以我们要读出来请一生朗读。
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大花园里详细介绍了小昆虫,写花却一笔带过?(儿童更关注动态的昆虫,容易受它们吸引)④抓住一些文字,通过咬文嚼字般的赏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们发现作者借助儿童视角来写这个后园,充满了童心童趣(板书:童心童趣)(四)我们探究让我们把目光放到课文的其他部分,找一找还有没有文段也是从儿童视角来描摹事物,讲述故事的,显得特别的有童趣童真?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探究,可以咬文嚼字从用词的口语化赏析,也可以声情并茂从情感入手进行朗读体验。
一会交流你们的合作成果。
第6节:①大榆树是神奇有趣,它会“冒烟”,“冒烟”,(密集的雨点打在树叶上,,雨水飞溅,远望如烟雾缭绕。
但儿童不知道呀,他只知道眼睛看到冒烟,特别有趣)②它还会怎样?探究这一段的同学先说。
“啸”,“啸”指长且尖的声音,比如“虎啸猿啼”,动物发出的声音,事实树是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其实是风吹过大榆树时的声音“发光”,(联想到到的是沙滩上的蚌壳,在儿童的世界里,玩是最大的事最有趣的事)③瞧!这三个词语就把一棵神奇的大榆树凸显出来了,在儿童的眼里,每一个成人看来普通的自然现象都是神奇的。
生读。
第27节:1、园子是特别大,天空是特别高的,2个”特别”就把独属于儿童的感觉表露无遗,如果我们读应该怎样凸显这种感觉(重音,语速),你试着读一读呢请你接着说2、太阳的光芒,亮的人睁不开眼睛,亮到连蚯蚓和蝙蝠都不敢露面。
——(由人联想到什么?蚯蚓、蝙蝠,表明人、蚯蚓、蝙蝠在孩子的心里是怎样的?都是自然的精灵,都是生命,在她的心里都是一样的,所以“拍一拍”、“叫一叫”大树、土墙他们就会有反应?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3、我们猜一猜,大树会回应什么?土墙会回答什么?(教师做拍一拍,叫一叫动作,大树,太阳好大,土墙,太阳好大请学生回答)小结:在这儿,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了一体,大家都是平等的生命,这就是儿童的眼光,就是童心创造的神奇世界!(27—28节的过渡语:在“我”的眼中,蚯蚓、蝙蝠、大树、土墙都是和人类一样的生命,那么花、鸟、虫子呢?比如说——)第28节:1、“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像人一样睡醒,像人一样说话(1)这段文字语言很简短,我们不妨把前四句话改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句子这么一排列,就变成一首诗了。
你觉得我们读的时候,重读哪些字?表示强调,语速上哪里慢一点,稍微停顿一下,这样诗意就出来了。
来,让我们读一读,(生齐读)。
美好的生命,充满了灵性,童心让这个世界活了。
2、(过渡语:我觉得这一段好像也是从儿童的视角来描摹这些景物的?有没有小组是探究这段的?)(1)四种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没有阻碍,充满了率性和孩子气。
你能为我们朗读这段吗?3、这位同学刚才在读的时候重读了哪几个词语?——“……愿意……就……”。
为什么这组词语要重读?能够体现出自由率真。
语速上呢?快一点,突出自由率性。
语调上稍微上调一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4、为什么要连用五个“……愿意……就……”的句式?不繁杂吗?(2)当时我把这段进行了改写:(PPT显示)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倭瓜的藤蔓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房顶,再挂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
黄瓜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
玉米苗舒展着腰肢,向着天空微笑。
一群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尽情分享这场鲜花的盛宴。
你们觉得我改的怎样?——特别的写法往往有特别的作用,连用五个“……愿意……就……”的句式,突出这种率性和孩子气。
看似不加修饰的语言,更能体现儿童的自由率真,任性原始的天性。
(3)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1、男女生合作一下 2、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我们一起来,好吗)(PPT)24—26节:1、“下雨了”没有任何修饰,就是这3个字,口语化2、重复了两回,朗读应读出变化:“下雨了!下雨了!”(语气前低后高,很欢快。
)“下———雨———了———!下———雨———了———!”(语气很慢,陶醉的样子。
)3、注意了没有,我是怎么评价自己浇菜的行为的?玩腻、乱闹在儿童的眼里,劳动就是玩耍,类似的劳动场景,我们找找类似的词语:瞎闹、乱勾、乱闹。
这哪是劳动啊,这分明是玩耍。
(设计意图:关注作家“怎么写”的问题,一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问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现阶段学生提出的要求,只有深入品味文章语言,才能更好体会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文章的深刻内涵。
)(五)我们尝试通过大家的交流探究,我们发现文章处处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摹事物的,用词口语化,情感很直白,整篇文章洋溢着童心童趣,这是本文的一个特别突出的写作风格。
请同学们联系童年时期快乐的人和事,从儿童视角出发,模仿文章某一段落,创作一个片段,表现童心童趣吧。
(5分钟准备,一会我们全班展示)(生写,5分钟后交流展示,选2个同学展示,一个成人化气息浓厚一些,一个儿童趣味浓厚一点)老师也仿照得写了一段(偷懒版):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冬瓜愿意长多胖就长多胖,愿意长多长就长多长。
李子树愿意结几个李子,就结几个李子。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李子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白菜愿意长多快就长多快,它若愿意第二天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蜂子、蜻蜓随意地飞,一会飞到东一会飞到西,喜欢飞哪里就飞哪里,太阳也管不着。
从儿童视角出发,用文字还原儿童世界,文字好像具有更多的快乐更多的趣味,希望我们日后能够继续用这种写作风格,让自己的文字洋溢着属于我们这个年纪该有的味道。
充满童心童趣的文字,让我们感觉萧红就是一个纯粹的孩子,率性又孩子气。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PPT)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萧红,和我们在文字中读到的萧红好像有点不一样,那就需要我们课后通过书籍通过其他途径去全方位地了解萧红,了解呼兰河传,了解当时的时代。
送大家2本书,去寻找属于你的发现和答案吧!下课!(六)板书设计呼兰河传(节选)萧红儿童视角用词口语化童心童趣情感直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