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兰河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赏析所选片断的场景描写、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国民性的批判表现在哪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融在作品中的深沉的情感。

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一生惨淡岁月极多,但一直施舍贫弱者。

没饭吃了,刚当了一件衣服换了几个铜板她就分给了乞丐一个;临死时她还教导身边的人说:“如果你身上还有一个铜板遇到一个乞丐你就要给,不要问这一个铜板对他会有多大用处。

”这个些行为与话语充满了对底层穷苦人的深切同情。

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萧红的一部作品《呼兰河传》节选的一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

二、知识积累作者:萧红:萧红,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鲁迅为书作序,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从而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地位。

在萧红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1935)《马伯乐》(1941)《呼兰河传》(1942),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忆鲁迅先生》(1940)等。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

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

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呼兰河传》梗概:《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展示了呼兰河小城的风俗人情,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愿望,也反映了他们的迷信、愚昧以及冷漠、麻木。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三.研习课文3、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我”在文中是怎样的角色,有什么作用?明确:《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视角的运用,这种叙述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为呼兰小城的存在方式创造了宽阔的空间。

无论从作者的表达还是从读者的接受来看,它都将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

小说的儿童视角呈现给我们一种令人震惊的儿童所固有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

萧红笔下童年之“我”那天真无邪的目光所展示的儿童情趣几乎不受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浸染,从而使《呼兰河传》中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普泛的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并构成小说中最具有生命和美学认知价值的一部分。

只有在还没被尘世干扰过的孩子们的心灵上,还暂时保留着人际关系的纯正。

“我”和“小团圆媳妇”之间的对视、微笑等有声无声的交流,都是那么的纯净与可贵,是成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真实。

儿童那未被污染的纯洁心灵缩短了他们与人人视为异端的人之间的距离,于是成人所无法体察的真实而残忍的细节落入孩子的视界之中:只有“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只有“我”知道她不是掉了头发的妖怪,她的辫子是“剪刀剪掉的”;只有“我”毫无顾忌地掀开她的棉被,和她玩玻璃球;也只有“我”关心她死去的原因和埋葬的情形……(2)、你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吗?(3)、大致说说小团圆媳妇是怎样死去的?(洗澡而死――被众人折磨而死――为愚味所杀)四、课堂小结,延伸思考。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

憎恨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憎恨周围的麻木无聊的人们,更憎恨这些国民的愚味。

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是死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祝福声中也死了。

课下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两位女性的死因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

五、布置作业。

完成新学案中积累整合部分。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温故知新。

1、检查作业,新学案中积累整合部分。

2、听写:涟漪虔诚窗棂欺侮蓦然霓裳二、质疑释疑,探究文本。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是啊,让我们再读文章,讨论小团圆媳妇生命消逝的原因及经过,看上面爬满了哪些虱子。

1、学生再读文本。

2、探究问题一: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刚到胡家来的时候单纯、活泼、健康,却因为“吃得多”“走得快”被认为“不知羞”“不像个团圆媳妇”,从而遭到婆婆的打骂。

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

(结合课文乃至全篇小说,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3、探究问题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以及她周围的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4、探究问题三: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那么理直气壮?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你又怎么评价他们?(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文化的认同:媳妇的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

) 5、探究问题四:你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感觉到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了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你能从原文中找出佐证吗?(荒寒、冷寂。

觉得心灵落到了一个没有一点人性一点温暖的非人间。

以当众洗澡段落为例。

)6、探究问题五:探讨本文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1.诗化小说按照传统的小说观念,《呼兰河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没有贯穿全篇的人物和故事线索,没有波澜起伏的冲突,在叙述上打破成规,以散文笔致和诗歌的抒情格调描写平凡人物、日常生活,于其中显示卓越才华。

全书七章虽然可以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从“街头巷尾”到“后花园”,从喜庆殡葬到种种“精神的盛举”,从祖父祖母到我家院里各式各样的人,无不生动形象、诗意盎然。

萧红以她娴熟的叙述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颠峰之作。

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

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

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

“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

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

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

”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2.儿童视角《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视角的运用,这种叙述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为呼兰小城的存在方式创造了宽阔的空间。

无论从作者的表达还是从读者的接受来看,它都将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

作业写一篇小论文,以祥林嫂、翠翠、梅、鸣凤、田小蛾、小团圆媳妇为例探讨中国女性的悲哀,一千字左右。

补充: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

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讹传讹。

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以致怀着身孕,被以回家取钱为由的情郎抛弃在旅馆抵债,奄奄一息。

所幸,她是个文学女青年,文学救人的道路看来是行得通的。

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

血气方刚的三郎受命“采访”。

在三郎眼里,这个受难的姑娘是极其美丽的,像她的小诗一样清新动人:“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

”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倾颓的前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悄吟。

他们决定用一个相同的姓,她用火烧云的颜色做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些武术功底,又有满腔报国的慷慨,以“军”为名。

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倒可以用“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煞尾。

可惜那不是童话故事,也不能到此结束。

死里逃生,不过是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

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

因为没有钱,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垫,他们躺在光秃秃的棕板上,睡眠还可以将就,可是咕咕作响的肚子不能将就,每天早晨挂在对面房门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语还诱人。

不知道苦捱过了多久,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不是靠萧军作武术家教来糊口,而是二萧联袂,执笔闯天下。

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正是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这也是他与萧红结合的前提),并且不断给萧红以鼓励和几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萧红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正是萧军率先提议,并且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