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高三整理笔记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客观题
步骤:1、标注选项敏感点,标注核心词语
2、回归原文找对应
3、排除判断定答案(知识性错误优先排除,再考虑是否赏析不当)
形象类
二、人物性格概括
步骤:1、性格特点
2、事例分析。

(从人物言行、心理、事件的情节、社会环境、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
三、人物形象概括
方法:1、根据小说情节,了解人物的遭遇;2、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或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根据小说介绍的人物身份、地位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4、根据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明确对人物的褒贬倾向。

步骤:1、概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事例加以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概括题分两种类型:
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分点作答。

常用答题模式是:某某的性格特点:(1)-(2)-(3)分点作答,结合文本作答。

四、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揭示主题。

思考和答题的角度:1、反映的(讽刺或褒扬)社会现实或现象,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

2、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愿望。

五、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反衬)作用;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揭示主题
4、有些次要人物(主要是群体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是个次要人物,也是一个特殊人物。

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六、物象的作用
1、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有些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是全文线索,使全文结构紧凑
3、使主题更鲜明
4、衬托环境
5、对读者的作用
情节类
一、情节类作用题
1、对情节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对环境的作用: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某某特点
3、对人物的作用: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4、对主题的作用
5、对读者的作用: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情节手法类
1、第一人称的作用:
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2、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4、顺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5、倒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6、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7、补叙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三、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情节技巧题答题模板
点出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

环境类
一、环境的特点
概括环境的特点从五个角度思考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指“场所”“地域”“场合”等,看看它们呈现什么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世态炎凉等)角度分析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主要指从事件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概括分析,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
主要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等
二、鉴赏环境描写手法
1、三大角度
(1)、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看: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
(2)、从修辞的角度看:比喻、拟人、夸张
(3)、从写景的角度看:感觉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观察的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2、步骤
第一步:指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第二步:景物描写的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该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
第三步:景物描写的效果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气氛,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文脉更加紧凑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暗示社会本质特征。

答题模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说探究类主旨类题的“4从1联”
第一,从小说的题材入手
第二,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
第三,从小说的环境入手
第四,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1联]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标题类探究
常见的标题类探究题有2种类型:
一是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二是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

无论是哪一种,均需关注以下2个方面:
一是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一)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的3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二)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类探究
1、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
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
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3、小说中某段文字(主要是插叙、倒叙的文字)有何作用?
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