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超市配送中心规划一、华联超市概述: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连锁超市公司,其前身为成立于1993年1月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
公司以“挑战极限,追求卓越”为企业精神,以“低成本、低投入、高效益、高产出”为经营原则,以特许加盟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为主营业态,以现代化物流和信息化管理为核心技术,以开拓全国市场、参与全球竞争为目标的经营格局。
二、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作用:配送中心就是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基地,是通过转运、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作业,根据用户订货要求备齐商品,并能迅速、准确和廉价地进行配送的基本设施㈠。
一个连锁超市没有这样一个配送中心,连锁会流于形式,其本身所具有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优越性,如统一定价、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品牌等都无法发挥出来。
配送中心是连锁超市的“神经中枢”,对连锁超市的一体化发展起着如下的重要作用:1.使各分店实现真正的“零库存”或尽可能的低库存连锁超市集中采购后的商品质检、计量、储运、分拣是在总店的仓储环节进行的,一般由配送中心负责。
而配送中心的库存和配送能力必须与店铺的销售相适应,即要保证不再出现断货,又要尽可能减少各店铺和中心的库存。
减少库存不仅是出于财务管理上减少资金占压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降低配送成本,提高仓库库容利用效率。
2.加速商品及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零售业态并没有配送中心,商品流通环节就是工厂—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所以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而有了配送中心以后,就可以进行统一采购,并在采购过程中加强管理,进行统一、灵活、快速、及时的配送,减少超市过多的进货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
3.提高了连锁超市的议价能力,密切了连锁超市与供应商的关系集中购买能够大大提高买方的议价能力,批量购买能够让连锁超市获得比其它超市更低的价格,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供应商在其它方面的支持,如更多的服务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更好的销售条件保证等,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超市以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从而能够保证商品的质量,并能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
4.可以促进连锁超市业务的发展和扩散配送中心承担了一切采购和输送任务,使得各分店不用分散精力与供应商打交道,从而可以专心于分店销售业务的发展和利润的成长,不断开发外部市场,拓展业务。
三、华联超市配送中心规划目标:1、满足超市配送要求:方便发货和保管、、养护工作的展开,保证商品进出迅速。
设计中寻求是仓库的吞吐量达到最大。
2、经济安全:配送中心规划使布局紧凑,既使建筑物间有必要的放火间距,又能节省用地,以减少建设投资。
使各种设施、设备效能的充分发挥,提高劳动效率和配送中心的经济效益。
四、华联超市配送中心的选址:一、运用加权因素法对配送中心选址加权因素法,主要是根据对配送中心有影响的因素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分进行选址的方法。
设有多个配送中心地址可供选择,根据各个地址的地理位置、市场条件、政策条件、供应商分布、资源条件、人力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设置不同的权重,给每个影响因素从影响的大小分为不同的级别,并且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
具体步骤如下(设有A、B、C、D四个地址可供选择):1.影响因素权重设置。
分别对影响超市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赋予权重。
(见表2)2.影响因素赋予分值。
设每个影响因素从影响的大小分为不同的级别分A、E、I、O、U五级,其中A=4分、E=3分、I=2分、O=1分、U=0分。
(见表2)3.求出综合得分。
根据影响因素的权重和影响级别求出分值。
(见表3)4.根据得分拟选地址。
比较A、B、C、D四个地址综合得分的大小,取得分最多的地址为超市配送中心的拟选地址。
根据表2所示,得分C>A>D>B,因此选择地址C。
表11 影响设施选址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表22 超市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及权重表33 超市配送中心的得分情况五、设施设备规划:配送中心基地内部的环状主干道路宽20米,实行“单向行驶、分门进出”。
配送中心的南北两侧,建有4米宽的装卸平台:站台高出室外道路l米,当厢式卡车尾部停靠站台时,车厢抱垫板与站台面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将商品的装卸作业变成水平移动,大大减少装卸作业环节的劳动强度。
站台作业线总长270米,可停靠80多辆卡车同时作业。
站台上方装有悬挂8米的钢结构雨篷,保证配送中心可以一天24小时全天候作业。
配送中心的中央空调采用金属网架结构,上盖镶嵌统长型采光带的彩色夹心保温钢板屋面,白天(包括阴雨天)库内作业不需要人工照明。
绿色非金属耐磨地面,装卸搬运作业时不起灰,确保了食品的卫生安全。
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表注:1、2、3、4、5表示流程的先后顺序六、中心功能概要:1、华联超市配送中心仓库的内部布局2、配送中心总平面图:七、信息处理系统规划与设计:1、配送中心信息处理概要: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处理系统。
进行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传输的系统。
又常称为数据处理系统。
由输入、输出、处理三部分组成(见图),或者说由硬件(包括中央处理机、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实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所组成。
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一个信息转换机构,有一组转换规则。
2、理论依据:系统根据输入内容和数据库内容决定输出内容,或根据输入内容修改数据库内容。
系统必须能识别输入信息。
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如果输入信息是数值数据,则系统可以直接接收,不需要任何转换;如果输入信息是非数值信息(包括图像、报告、文献、消息、语音和文字等),则必须转换为数值数据后才能予以处理。
对应于系统输出,则有一个相应的逆过程。
3、特点:(1) 处理对象是组织中的业务和基本信息。
IPS较少涉及组织中的综合管理和决策过程,属于数据驱动型系统。
(2) 追求处理效率和自动化。
IPS 主要解决人工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低效率问题。
(3) 方法简单。
IPS一般不涉及过多的模型、综合管理和决策问题。
(4)是信息系统的基础。
4、信息处理系统主要业务分析:(1)进货业务进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采购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等问题。
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中对企业的进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企业进货时对供货商的选择更见慎重,双方不再是讨价还价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还需要认识到企业产品质量要从采购抓起,这就关系到供方的供货、服务质量。
下面是进货业务程序的主要内容:供货商的情况调查:在实施采购之前,超市首先就要对市场上各大商品供货商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评定企业的信誉级别和公司的市场口碑,做到准确无误,采购顺利。
采购计划的编制:超市根据自身的资金条件和销售状况,综合分析市场规律,拟定采购计划表。
实施进货计划:根据供货商档案及评审结果,选定供货商;生成订货单给选定的供货商;双方就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洽谈磋商,直至签订合同;跟踪合同执行,安排供货进度和货物运输,做好验收入库工作。
(2)库存业务:库存管理是指在上产经营中为销售和耗用而存储的各种资产。
企业存货不当都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存货过多将导致物资的积压、存储费用增加、流动资金周转不利,并且过量的库存会掩盖管理不善的问题。
存货不足则影响企业的正常销售活动。
库存管理的目标是需求最佳存货数量,使库存的成本总额最小化。
其主要业务如下:产品入库、出库、盘库等日常处理。
科学合理地确定某库存物资的库存控制参数。
如:最佳订货批量、最大库存量、最佳缺货量、最佳订购周期等,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工作。
汇总统计各类库存数据,反应和监督储备资金占用及采购资金使用情况。
(3)销售业务销售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东西”,它对外关系到企业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对内涉及到销售、库存、财务等信息。
此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的销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封闭意味着落后,超市要抓住时机,引入现代化的销售管理模式,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销售管理,才能使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框架:八、配送中心的成本管理:1.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全面分析计算出配送中心物流成本之后,可以计算出以下各种比率,再用这些比率同前年、大前年比较来考察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还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或者与其他行业比较。
(1)单位销售额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100%这个比率越高则其对价格的弹性越低,从连锁企业历年的数据中,大体可以了解其动向,另外,通过与同行业和行业外进行比较,可以进――步了解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水平。
该比率受价格变动和交易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核指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2)单位成本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100%这是考察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比率的一个指标,一般作为连锁企业内部的物流合理化目标或检查企业是否达到合理化目标的指标来使用。
(3)单位营业费用物流成本率=物流成本/(销售额+一般管理费)×100%通过物流成本占营业费用(销售费十一般管理费)的比率,可以判断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比重,而且,这个比率不受进货成本变动的影响,得出的数值比较稳定,因此,适合于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指标。
(4)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该指标可以明确包装费、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流通加工费、信息流通费、物流管理费等各物流职能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率。
2.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详细分析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物流成本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但是对引起物流成本变化的原因,我们还要进一步按照职能分类,对物流成本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提出对策,详细分析所用的指标有四类,通过这四类指标的序时分析或按配送中心内的部门、设施分类比较以及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就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的发展趋势及其差异。
(1)与运输、配送相关的指标装载率=实际载重量/标准载重量×100%车辆开动率=月总开动次数/拥有台数×100%运行周转率=月总运行次数/拥有台数×100%单位车辆月行驶里程=月总行驶里程/拥有台数单位里程行驶费=月实际行驶三费/月总行驶里程(行驶三费=修理费+内外胎费+油料费)单位运量运费=运输费/运输总量(2)有关保管活动指标仓库利用率=存货面积/总面积×100%库存周转次数=年出库金额(数量)/平均库存金额(数量)=年出库金额(数量)×2/(年初库存金额+年末库存金额)(3)有关装卸活动指标单位人时工作量=总工作量/装卸作业人时数(装卸作业人时数=作业人数×作业时间)装卸效率=标准装卸作业人时数/实际装卸作业人时数装卸设备开工率=装卸设备实际开动时间/装卸设备标准开动时间单位工作量修理费=装卸设备修理费/总工作量单位工作量卸装费=装卸费/总工作量(4)有关物流信息活动指标物流信息处理率=物流信息处理数量(传票张数等)/标准物流信息处理数(传票张数等)单位产品物流信息流通费=物流信息流通费/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