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导学案
知
识
构
建
一.散句:
散句是相对整句而言的,它是结构错落、句式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其形式灵活,富有变化。
二.写作技巧:
1.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2.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3.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2.理解衙点语句的含义。
相
关
链
接
【作者简介】
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你们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了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自己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的背诵奠定了基石。
二.规律:古文的语言以单音节词表意丰富而使文章语言精练,理解单音节词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一定要注意全文的表意和前后的文意等,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曲解文意。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
堂
探
究
学习研讨
1、学生提出疑难的生字词并当场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3、合作学习
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③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一.学习文言文重在反复朗读成诵。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巩
固
训
练
当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字。
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 )( )《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相许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②后世见者必宝之:()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②在班上讨论研究明确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4、疏通课文内容,同时分析课文内容。
①整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层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②思考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②永叔,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2、①值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欧阳修
【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遗留下来的墨迹一直流传到今天,一个字价值等于平常好几倍的黄金;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书法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书法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够流传得久远,即使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书法看作宝贝一样,并不单单是因为他的书法的本身的好坏。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运用对偶,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2、自主学习,注意以下问题:
①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②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认为好的词句。
③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④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描写黄鹤楼的诗文。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课后作业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皆以人重
②(1)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2)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③“之”助词,不译;助词,“的”;代我们;动词,“到……去”;“其”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指两小儿争辩的。“于”在;姓氏。“以”用;认为。
④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②翻译句子。
(1)遂以名楼
译文: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③一词多义。
事列《神仙》之传 观其耸构巍峨
之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其坐其中
主人处处款之问其故
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日中如探汤
于返憩于此 以遂以名楼
于五所园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④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