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面)
课程名称__佛教哲学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我心中有关佛的记忆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王丽梅___________
姓名__高玉雪__________
学号_2011650511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生物工程班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化工学院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佛教,这个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宗教,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似乎离我们很远。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习佛学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让浮躁的心在尘世间寻找一个心灵的港湾。
佛教不仅能教人摆脱外在的束缚和烦恼,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自由,从而将人从世俗的灾难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还有一定的伦理教化,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例如佛教所提倡的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如果人人都能由此四无量心,则何愁社会不和谐,天下不太平。
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关注佛教。
暂且就认为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吧。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受的都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佛教被当做是对整个世界的歪曲看法和解释,是唯心主义的产物。
这使得我们长期对佛教存在着一些偏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生活中又处处都有佛教的影子,我们使用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佛教,如:解脱、方便、献身、习气、障碍、觉悟、面壁思过等等。
离开了这些词,恐怕我们的日常交流都会有障碍。
佛教经典是历代佛学大师对生活的领悟和尘世的感慨,汇聚了几代人智慧的结晶。
‘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佛学的永恒的立脚点是自身,从自身找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来达到自身修养的提高。
佛教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一切本性皆苦,我们要通过修行从而获得解脱。
而要获得解脱,就得先摆脱“五蕴”,即色(物质)、受(感受)、想(想像)、行(意志和行为)、识(了别与认识)对人的困扰,回归人的本性。
与佛教其他宗派相比,禅宗更注重的是立于尘世之上,脱于执念之外,运群动以至重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灭, 无思无为而无不为,般若空观的思想贯彻终始。
借用《坛经·般若品》中的一句解释:“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无所念、无所住、无所言,便是禅宗思想的基石。
此外,六祖慧能还强调“顿悟”的思想。
所谓“顿悟”,也便是在不知不觉中,假借某种因缘际会,在某一刹那“明心见性”,答案或许从未存于身外,而是寓于身内。
所以也只有“反求诸己”,才有可能将自身生命的有限付诸时空的无限,从而超脱六道之外,寓形宇内于斯时。
禅宗这种将一切苦乐羁绊都看作般若空的思想,不仅存在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在现实中它也给予人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态度与处事准则:花开花落花自知,浮云飞鸟两相忘。
菊前一壶清酒,便淡释了功名利禄哀怨情仇;波间一叶扁舟,便送去了宦海沉浮红尘过往。
当人们陷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俗务中感到疲惫不堪,他们惊喜的发现,禅宗的思想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片供心灵休憩的精神腴原——薄暮空谭,清歌绕梁,安禅方能制毒龙。
纵观古代的诗人词客,大凡超脱飘逸的不群之人,多多少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禅的影子。
从古至今,心灵对于安宁的向往从未中断。
所谓禅机,便是人们在这种追求中所寻到的一条道路。
它并不是要求我们无所为而终至寂灭,而是一种无所不为的大悟后的无所为的心态。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应该结庐人境之外而孤灯伴影苦心参禅,而应该积极地去体验世事的艰辛苦乐,“在家习得忘家禅”。
王谢堂前,柴扉庐下,世事沉浮的悲喜交加最终将在荏苒的代序
春秋中化为历史的镶嵌,在体味了亲历亲为的刻骨铭心后,所有的经历回忆的沉淀将让禅者在冷眼看穿后处于世中而游于室外。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圣者清心解脱自在,名之为悟。
悟道之人,逢苦不忧,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一切境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智者一语,能令众生,破迷启悟,转凡成圣,即心即佛,即俗即真,方便即是究竟,语言文字即是圣者心要,惟愿有心人善用之。
我们人人都有佛性,因此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只要我们能像佛印禅师一样“心中有佛”,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便会烟消云散,最终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