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

浅谈文言文虚词用法的判断法
——阜阳市红旗中学刘磊
在考试中,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不同)的一项”的作答往往仅仅靠对该词语的意思理解来答题,结果出现了很多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对词语用法的判断。

比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两个“以”字,都翻译作“因为”,但二者的用法却是不同的,其中第一个“以”字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而第二个“以”字则是介词,表示原因状语。

再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两个“之”字,都翻译作“的”,但二者的用法也不相同,其中第一个“之”字是定语后置结构助词,而第二个“之”字则是定语结构助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要领,在此对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判断法做以讲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下判断法之前必须做好三件事:对于有活用现象的词语,必须使用活用后的意思;对于有倒装现象的句式,必须调整成现代汉语语序;对于有省略现象的语句,必须补充出省略成分。

一:位置判断法
1:字面位置判断法
(1)用在句子末尾,作语气词(为,与,乎,也),意思语境而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呢)
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疑问语气,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疑问语气,呢)
古之人不余欺也(感叹语气,啊)
(2)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也),不翻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处于主语位置,作代词(其),意思随语境而定。

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
(2)处于宾语位置,作代词(之),意思随语境而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3)处于谓语位置,作动词(以,因,为,与,之),意思随语境而定。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做)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客何为者(做)
吾与点也(赞同)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往)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翻译成“的”
鄙贱之人
(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构助词,翻译成“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词组结构判断法
1:某虚词与前文词语形成特定词组
(1)所+之,“之”用作动词,翻译成“到”“去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往)
(2)时间副词+之、而、者,三者均作音节助词,无实际含义
顷之、久之、继而、既而、久而、俄而、今者、昔者
(3)形容词+于,“于”表示比较,翻译成“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形容词+乎、焉,二者均用作助词,表示“的样子”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盘盘焉,囷囷焉
(5)动词+名词+焉,“焉”用作语气词,翻译词“了”、“啊”等
于是余有叹焉
(6)动词+焉,
动词为及物动词时,“焉”用作代词,翻译成“他”、“那”
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
动词为不及物动词时,“焉”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某虚词与后文形成特定词组(1)以、因、为、与+名词+动词,
当名词为该动词的主语时,四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晉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勿因喜而谬赏(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表示并列关系,和)
当名词不是该调查主语时,四者均用作介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过)
为(吾)击破沛公军(替、给)
竖子不足与谋(和)
(2)以、为+非名词,二者均用作连词,意思随语境而定
夫夷以近。

险以远(表示并列关系,并且)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3)因+非名词时,
当非名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已经存在,“因”字用作连词,翻译成“于是”、“就”等相如因持璧却立
当非名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尚未存在或即将存在,“因”字用作介词,翻译成“趁机”
不如因而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座
(4)何+动词,“何”字用作疑问代词,翻译成“什么”、“哪里”
大王来何操
客何为者
(5)何+动词+名词,“何”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什么”、“怎么”等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6)何+形容词,“何”字用作程度副词,翻译成“多么”
...隐隐何甸甸
(7)焉+动词,“焉”字用作疑问副词,翻译成“怎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而、乃+称谓,二者均用作人称代词,翻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某虚词与前后文词语共同组合成为特定词组
(1)非动词+而+动词,“而”字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泉涓涓而始流
(2)动词1+而、以+动词2,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已经停止,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系登高而招...(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成“然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翻译成“而且”)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示因果关系,可翻译成“所以”)
当动词2的动作发生时,动词1任然持续,则二者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木欣欣以向荣
(3)非动词+以、而+非动词,二者均用作连词,表示某种复句关系
剑阁峥嵘而崔嵬(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成“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成“又”)
三:句式判断法
1:判断句
(1)乃、则,用在判断句中,二者均起到加强判断的作用,可翻译“就”、“就是”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者,用在判断句中,用作助词,不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也,用在判断句末尾,表示判断语气
蔺相如者,赵人也
2:宾语前置句式
之:用在宾语前置句式中,用作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3:定语后置句式
之:用在定语后置句式中,用作定语后置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疑问句
也: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可翻译成“呢”
谁得而族灭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感叹句
也:用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可翻译成“啊”
古之人不余欺也
6:陈述句
也: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被动句
为、于:用在被动句中,表示被动,可翻译成“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8:特定句式
“其…疑问语气词?”“其”字用作语气词,表示特定语气,意思随语境而定
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其皆出于此乎?(表示猜测语气,翻译成“大概”)
四:复句关系判断法
以、因、为、与、而、乃、则、且(共8个连词):上述8个虚词作连词使用时,必须:(1):找出该连词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2):根据句子意思,判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此语意关系就是该虚词的用法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关系,翻译成“因为”)
因拔刀斫前奏案(承接关系,翻译成“于是”)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因果关系,翻译成“因为”)
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并列关系,翻译成“和”)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转折关系,翻译成“却”)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承接关系,翻译成“然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关系,翻译成“却”、“可是”)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让步关系,翻译成“尚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