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体系
苏联1913—1923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工业品换农产品的综合比价 农产品换工业品的综合比价指
指数(%)
数(%)
100
100
114
87
176
57
●比值剪刀差
在工农业商品交换中,从价格与价值背离来考察的 剪刀差,即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而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 的不等价交换
我国1950—1990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情
(2)综合比价的计算
综合比价 =
交换品的价格指数 被交换品的价格指数
×100%
某种商品的价格指数 = P1 P0
×100
某类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 = ∑ P1 Q1(或Q0) ×100 ∑ P0 Q1(或Q0)
P1
报告期的价格
P0
基期的价格
Q1
报告期的销售量
Q0
基期的销售量
例题:下表为某县1978年和1990年农产品收购情况。
P工——农村工业品零售额 W工——农村工业品价值总额 P农——农产品收购额
W农——农产品价值总额
W农
=
P农 1-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
W工
=
P工 1+工业品零售价格高于价值的幅度
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
W农 -P农
=
W农
×100%
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高于价值的幅度
P工- W工
=
W工
×100%
计算结果还说明,1990年与1978年相比,同等数量的 经济作物换取的粮食作物减少了30.7%,而同等数量的粮 食类作物换取的经济类作物增加了43.9%。
二、工业品比价
1、工业品比价的种类
●初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
●可替代产品的比价
●零部件与整机的比价
●同一用途一般品与高档品的比价 ●同类产品国产品与进口产品的比价 2、工业品比价的计算
非标准品价格-标准品价格
=
标准品价格
×100%
质量比率 =
非标准品价格 标准品价格
×100%
●计算非标准品 价格及其质量差价
非标准品价格 =标准品价格×(1+质量差价率 ) =标准品价格×质量比率
=标准品价格±质量差价 质量差价 =非标准品价格-标准品价格
第一节 价格体系的内容
一、价格体系的含义 二、价格体系的内容
(一)生产要素价格体系 ●资金价格 ●土地价格 ●劳动力价格 ●技术价格和信息价格
(二)商品和劳务价格体系 包括比价体系和差价体系
1、比价体系 ●工业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 ●运输业价格 ●建筑业价格 ●饮食服务业价格 ●公用事业和行政事业价格 ●进出口商品国内市场价格
31.30 22.00 38.70 172.00 39.00
15040 12500 2000 1000 300
(1)计算两类作物1990年相对于1978年的价格指数;
粮食类作物的价格指数 =
∑P1Q1 ∑P0Q1
×100
31. 30 × 15000 × 20 + 22×12500 ×20 + 38.7 ×2000 ×20
×100%
销进差率(倒扣购销差率) =
P销-P出(收) P销
×100%
购销差价 = P出(购)×购销差率
= P销×销进差率
二、地区差价
1、概念及形式
{农产品地区差价
收购性(或生产性)地区差价 工业品地区差价
{农产品销售性地区差价
销售性地区差价 工业品销售性地区差价
2、地区差价的计算 (1)综合差率法 地区综合差价 = 计算地价格(销地价格)-进货成本
=
13.12 × 15000 × 20 + 9.6 ×12500 ×20 + 15.5×2000 ×20
= 235.51
×100
计算结果表明,粮食类作物的收购价格1990年比1978年提高了 135.51%。由于价格水平的提高,农民按1990年的出售量计算, 1990年比1978年多收入∑P1Q1 - ∑P0Q1 =1897000万元。
●由于储存而形成的季节价格
=
计算基价+储存费+利息 1-损耗率
+计算基价×利润率
计算基价+(1+储存费率)+(1+日利息率×储存天数)
=
1-损耗率
+计算基价×利润率
●由于不同季节生产成本不同而形成的季节价格
某季节总生产成本×(1+成本收益率)+税金
=
某季节平均产量
(2)差率法
季节差率=
季节价格 - 计算基价 计算基价
=
163.7 235.5
×100%
= 69.5%
粮食类作物与经济类作物的综合比价指数 = 粮食类作物收购价格指数 ×100%
经济类作物收购价格指数
=
235.5 163.7
×100%
= 143.9%
计算结果表明,1978年至1990年,经济类作物收购价 格上升的幅度比粮食类作物收购价格上升的幅度低30.7%; 而粮食类作物收购价格上升的幅度比经济类作物收购价格 上升的幅度高43.9%。
工业品换农产品的综合比价指数 146.5
= 230.4 ×100% = 71.40%
农产品换工业品的综合比价指数 230.4
= 146.5 ×100% = 140.06%
计算结果表明,1989年与1979年相比,同等数量的农
可以多换取40.06%的工业品,而同等数量的工业品只能 换取71.40%的农产品(即少换回28.6%的农产品)。
3、我国剪刀差的发展变化 4、缩小我国剪刀差的途径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 生产成本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工农业商品比价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发 展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第四节 商品差价体系
2、差价体系 ●生产者价格
●经营者价格(主要有批发价、调拨价、供应价) ●消费者价格 ●季节差价 ●质量差价
第二节 商品比价体系
一、农产品比价 1、概念及种类 ●粮种比价 ●粮食与经济作物类的比价 ●粮食与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的比价 ●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内部的比价 2、农产品比价的计算 (1)单项比价的计算
仔猪成交价格的大幅上升,说明养猪有利可图,农 民补栏热情较高,仔猪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之所以会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猪粮比价发生了变化:1999年猪 粮比价为4.5/1.1=4.1:1,即1公斤生猪可换取4.1公斤的 玉米;而2000年猪粮比价为5.0/0.75=6.7:1,即1公斤生 猪可换取6.7公斤的玉米,农民养猪自然有利可图,因而 仔猪价格自然会上升。
单项比价 =
交换品的价格 被交换品的价格
例如:小麦的价格为80元/50公斤,生猪的价格为 298.54元/50公斤。
猪麦比价 =
298.54 80
=3.73
麦猪比价 =
80 298.54
=0.27
又如:某地区2000年农民养猪积极性大大高于1999 年。1999年该地区的玉米价格平均1.10元/公斤,生猪收 购价格平均4.5元/公斤,仔猪成交价格平均5.20元/公斤。 2000年该地区三者的价格平均为0.75元/公斤、5.0元/公斤 和5.90元/公斤。生猪收购价格合仔猪成交价格平均上升 了11.1%和13.5%,而玉米价格平均下降了31.8%。
= 进货成本×顺加综合差价率 = 计算地价格×倒扣综合差价率 (2)固定差率法
地区差价 = 计算地价格(销地价格)-进货价格(对比地价格)
= 进货价格×顺加固定差价率(地区差价率) = 计算地价格×倒扣固定差价率(折扣差率)
三、批量差价
批量差价 = 批发价格-批量价格
= 批发价格×批量折扣率
批量折扣率 =
×100%
季节价格= 计算基价 +季节差价 = 计算基价 ×(1+季节差率)
五、质量差价
1、概念及种类 品种差价 品质差价 等级差价 规格差价 款式、花色差价 陈新差价 牌誉差价
2、质量差价的计算 ●划定比值比价范围
●选择标准品
●审定标准品 的质量标准和价格
●制定非标准品 的质量差价率
质量差价率
(1)计算两类作物1990年相对于1978年的价格指数;
(2)计算两类作物1990年相对于1978年的综合比价 指数。
类别
某县1978年和1990年农产品收购情况
品名
全县平均价格(元/50公斤)
1978年
1990年
1990年收购 量(吨)
粮 食 类
经济 作物 类
小麦 玉米 高粱 棉花 花生果
13.12 9.6 15.50 150.00 24.00
时间
况农产品换工业品的综合 比价指数(%)
工业品换农产品的综合比 价指数(%)
1950年
100
100
1952年
110.8
90.2
1956年
158.7
63.0
1975年
190.4
52.6
1985年
270.0
33.7
1990年
315.1
31.7
2、剪刀差的计算 比价剪刀差用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来反映。 比值剪刀差反映的是工农业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程 度,其计算方法一般是: 工农业商品比值剪刀差 = ( P工- W工)+(W农 -P农)
三、工农业商品价格剪刀差
1、剪刀差的含义 ●比价剪刀差
在工农业商品交换中,工业品换农产品的综合比价指数越来 越高(>100),而农产品换工业品的综合比价指数越来越低(< 100),即从工农业商品价格相对变化上研究比价关系的,反映的 是工农业商品交换中实物量的变化。